6月17日凌晨5点,东兴区田家镇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的太阳能提灌站已启动。管理员刘吉宗穿梭在提灌站、小青龙河与农田之间,忙着进行设备调试和运行情况巡查。汩汩清泉以每小时100立方米的流速穿越管道,涌入田间。尽管38℃以上的高温天气已持续多日,但此地的秧苗依旧青翠挺拔、生机盎然。


这是东兴区农业农村局利用691.35万元农业防灾减灾和水利救灾项目资金,抢修提灌站、山坪塘、囤水田等农田水利设施取得的实效之一。同步维修整治的共包括73口山坪塘、98块囤水田、14处提灌站、8口石河堰、6口蓄水池,以及若干排水管网等。它们遍布东兴区13个镇,在当前抗旱保灌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这两套机组24小时轮流运转,从小青龙河抽水,输送到社区的每一块农田,若没有这次维修(提灌站),遇到这种持续高温天气,这些秧苗全部要干死。”管理员刘吉宗感慨地说。

在东兴区顺河镇观音洞村,经过维修加固的山坪塘蓄着水。村党总支副书记刘南飞告诉记者,该山坪塘因年久失修,加之去年“7·13”暴雨洪灾导致塘坝被冲垮,一度丧失蓄水功能。今年在维修过程中,他们对山坪塘进行了全面清淤,还用钢筋水泥硬化塘底、加固边坡。如今,这座远离大清流河的“救命塘”已恢复蓄水能力,可蓄水8000立方米,有效缓解村民的燃眉之急,保障水稻、玉米、蔬菜等农作物的灌溉需求。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去年“7·13”暴雨洪灾导致全区农田水利设施大面积损毁。今年3月,东兴区农业农村局成功地争取到农业防灾减灾和水利救灾项目资金,涉及该项目的各村采用“一事一议、先建后补”模式全面施工。


东兴区农业农村局农技中心主任邱伟介绍,截至目前,建设任务已完成98%。预计整个建设任务6月底完成,届时,这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将全面发挥效益,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助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有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