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总有一处角落藏着时光的温柔。位于市中区河坝街假日酒店对面三岔口,有一家开了二十多年的小摊面。其面摊没有正式店名,被街坊邻里亲切地称为河坝街老摊面。这样一方被岁月偏爱的所在,虽然环境透着老旧,但它的存在却以袅袅面香为笔,在市井长卷上书写着不褪色的烟火诗篇。
巷陌深处的破晓晨光
河坝街金霞宫巷子,宛如时光的褶皱。二十余载的岁月,留下老摊面的炉火,在每个破晓时分准时亮起。当城市还在沉睡,凌晨三点的闹钟一响,摊主刘正勇、邱先容夫妻俩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揉面、备料、熬汤……他们要准备好五十斤面条的食材。
这里的面价格实惠,一两面八块,二两牛肉面十块。从清晨六点多开始售卖,到中午十二点半结束营业,仅仅几个小时,小小的摊位每天就能卖出一百多碗面,这份人气,是岁月沉淀的见证。
食客唇齿间的岁月留痕
“这口面啊,比我家闹钟还准时。”鬓角染霜的李大爷捧着面碗,雾气模糊了镜片,感慨道,“年轻时就爱吃。现在周围的一切都变了,但这碗面还守着老味道。”不远处,背着书包的年轻姑娘边吃边笑:“第一次来就被惊艳到,牛肉炖得香、特别软。”
舒先生是这里十多年的老顾客,几乎每天都要来上一碗。因为不爱吃辣,他雷打不动地点二两清汤牛肉面,“这么多年,就好这一口,吃着舒坦。” 而熟客张先生一落座就熟稔地喊道:“老板,还是二两,和往常放的辣子一样!” 还有不少顾客向记者夸赞:“这家面价格实惠,份量特别足,牛肉都是大坨大坨的,吃起来超满足!”
掌勺人的匠心长歌
邱阿姨的灶台是时光的魔法阵。二十载春秋,她用文火慢炖的耐心,将普通食材酿成人间至味。当被记者问及有没有什么秘方,她擦拭着额头汗珠,眼中泛起柔光:“哪有什么秘方?做久了自然就会了。”
秘制的红油在阳光下流转着琥珀色的光,炖煮牛肉的香气漫过青石板路。老摊面的每一味调料,都是刘叔叔和邱阿姨与时光的对话,是他们写给内江这座城市的情书。
内江城市的街巷在不断更新,河坝街老摊面却始终是游子心中的坐标。邱阿姨说:“只要有人愿意吃这碗面,我就守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