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六点整,东兴区红光路一园林火锅店的灯光依次亮起。
63岁的詹水仙手腕上的玉镯碰着银镯,在二十多个包厢间来回穿梭。“春分厢要加汤,大寒厢的辣锅少放姜,小寒厢的小孩打翻了蘸碟……”她像一本活菜单,熟客的口味、偏爱的座位,甚至用餐习惯都刻在脑子里,热情又朴实,无论是老板、同事还是熟客,都会叫她一声“詹大姐”。
在这家内江城郊的园林火锅店里,这位个子娇小的服务员用一年时间,绘制出一幅独特的“记忆地图”。
“认人比认菜准”
——她的“记忆地图”
在这座占地三亩的园林火锅店里,詹大姐就像一本活体导航。
她不仅记得十几位常客的口味偏好,甚至能准确说出他们喜欢的座位朝向。“张先生总要坐室外的园林亭子,说火锅就要流着汗才祛湿;王女士一家偏爱靠窗,但必须是西边的窗——她说夕阳映在火锅里特别好看。”
这种惊人的记忆力源于她对细节的执着观察。
每天早上8点,詹大姐就已经到店开始准备。她会花半小时查看每个包厢,调整窗帘的角度,检查餐具的摆放。“每个包厢都有它的特色,”她抚摸着“春分”的窗台说,“这个位置看出去的竹影最美,所以中年人群最爱选这里。”
她的记忆不仅停留在表面,会根据顾客情况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做我们这行,要懂得用眼睛听人说话。”詹大姐说着,手上的抹布却未停歇。
“经验丰富的交响乐指挥”
——她的行动指南
晚六点到八点是火锅店最忙的时段。
此时的詹大姐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交响乐指挥,在二十多个包厢间从容调度。她独创的“四菜端法”堪称一绝:左手托着毛肚和鸭血,右手叠放两盘嫩牛肉,小拇指还能勾住一小罐香油。“关键是要找到重心,”她示范着,“就像抱孙子一样,得顺着劲儿来。”
在这片忙碌中,她依然保持着惊人的观察力。
有次发现一桌客人频频看表,不等招呼就送上了果盘:“先垫垫肚子,菜马上就来。”另一次注意到常客没点最爱的黄喉,主动询问才知道是牙口不好,立即推荐了更软嫩的菜品。“客人嘴上不说,但眼神和动作都会告诉你需要什么。”
“玉镯银钏藏岁月”
——她的生活美学
打烊后的火锅店重归宁静。
詹大姐慢慢擦拭着调料台,手腕上的镯子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玉镯是女儿工作后送的第一份礼物,银镯则是老伴四十年前求亲时打的。“他说银镯辟邪,玉镯养人,”她轻轻转动着手腕,“这些年倒是把我都养年轻了。”
问她为什么退休后还要做这么辛苦的工作,詹大姐望向庭院里摇曳的竹影:“在这里,每天都能遇见不同的故事。”她记得有位客人在这里求婚成功,每年纪念日都会回来;有对老夫妻从外地专门来吃火锅,就为重温年轻时在内江的回忆。“看着这些故事在眼前发生,就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意义。”
夜深了,最后一盏灯笼熄灭。詹大姐锁好店门,银镯碰着钥匙发出清脆的声响。明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春分”的窗棂时,她又会准时出现在那里,准备开启新一天的火锅江湖。
记者手记:
在火锅店的竹林婆娑间,詹大姐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着什么是“工匠精神”。
她的服务不是简单的端茶送水,而是一种融入骨子里的待客之道。那些记在心里的口味偏好,那些不动声色的体贴周到,都是岁月打磨出的生活智慧。
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这样的“慢功夫”——用时间熬制真诚,以耐心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