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时分,内江城郊处的一家老字号园林火锅包间已订满,三五成群的食客坐落于竹林各个包间,热气氤氲中传来阵阵谈笑声。“现在即便工作日上座率也是80%~90%,周末翻台不成问题。”店主郑叶强一边招呼客人一边说。

火锅市场正在悄然变化:从价格分化到场景创新,再到本土IP的崛起,火锅不再只是一顿饭,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内江这座以“甜城”著称却深藏火辣基因的城市,小火锅如何成为撬动大市场的支点?
价格的两极:从夜市小摊到新派火锅
傍晚的市中区临江小区烟火气正浓。
一地摊火锅前,几张矮桌矮凳围坐着下班族和学生,50元的双人套餐菜品丰富多样,鲜毛肚、嫩牛肉在红油锅里翻滚。

“夏天吃火锅祛湿,吃完浑身舒坦。”刚工作不久的李先生笑着说。这类地摊火锅的秘诀在于本地化供应链,“蔬菜是附近农户直供的,牛油底料是一次性的,成本低,味道却不打折。”

而在东兴区的繁华商圈,几家新派火锅店正在尝试不同的经营模式。
其中一家主打“火锅+甜品”的店铺,人均消费120元左右,明亮的落地窗前,年轻人一边涮着鲜切牛肉,一边品尝店家自制的红糖冰粉。“我们瞄准的是追求品质的年轻消费群体。”店长王女士介绍,夏季推出“冰火套餐”——麻辣锅配特色冰饮,成为不少白领下班后的新选择。

大众点评数据显示,2025年内江火锅市场呈现显著的两极分化:30元以内客单价的火锅门店占比达6.9%,120元以上中高端门店占比升至8.6%。
内江市餐饮协会相关人士表示:“火锅市场正在分化,低价的满足刚需,高价的卖体验,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客群。”
场景的延伸:火锅走进生活的每个角落
中午12点,东兴区兆信商圈的火锅店里,上班族们利用短暂的午休时间,点上一份单人小火锅。40元不到的套餐,包含迷你锅底和五六样配菜,从下单到吃完不过半小时。“比外卖有仪式感,又比传统火锅省时间。”白领陈女士说。
夜幕降临后,火锅的舞台转移到夜宵场。
东兴区兰桂大道负一楼的一社区火锅店将营业时间延长到凌晨一点,夏夜凉风中,食客们喝着冰啤酒涮鸭血,喧闹声此起彼伏。“晚上10点后来吃的,多是刚加完班的年轻人。”店主李女士介绍。
本土IP的崛起:从鱼生火锅到伴手礼经济
在内江,火锅的边界正在不断拓展。

位于东兴区红光路的一老字号鱼火锅将贵州瘦身鱼与火锅结合,推出的鱼生火锅成为新招牌。“选用贵州安顺瘦身鱼,没有腥味脂肪也比一般鱼质更鲜嫩,同时锅底用清油炒料,很多外地游客专门来打卡。”负责人王赟表示。
与此同时,火锅底料也成了“可带走的味道”。多家老字号火锅店开设了底料零售区,真空包装的牛油底料、秘制香油成为热门伴手礼。“买回去自己煮,能还原七八成店里的味道。”正在选购的顾客张阿姨说。

一些火锅店更加注重环境打造。郊区的火锅店利用环境优势,以园林景观和非遗土陶为特色,包间取自老内江地名,食客在竹林小院中涮火锅,既享美食又赏景。“周末要提前预约。”王赟透露,这种将饮食文化与在地特色结合的模式,正在成为内江火锅的新名片。

从夜市小摊到园林雅座,从快捷午餐到深夜食堂,从单纯的就餐到可带走的伴手礼,内江的火锅市场正在悄然变化。
正如一位从业者所说:“现在的火锅不仅要好吃,还要吃得有氛围、有故事。”随着夏季消费旺季的到来,这场以“小”搏“大”的市场变革,或将继续书写属于内江的“热辣滚烫”新篇章。
记者手记:小火锅里的大文章
在市中区民族路夜市,笔者看见刚下班的年轻人坐在小马扎上,一边擦汗一边往红汤里涮毛肚,酒杯碰响时眼里的光亮;在园林火锅的竹影婆娑间,笔者听见一家三代的欢声笑语。
火锅从来不只是味道,是聚散离合的温度计。
当30元的单人锅抚慰着打工人的疲惫,200元的园林宴承载着团聚的喜悦,当本地火锅成为游子的乡愁,底料伴手礼化作情谊的纽带——小火锅早已跳脱出餐饮的范畴,成为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名片。
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内江人用火锅诠释再忙也要好好吃顿饭,再累也要留住烟火气。也许这就是“热辣滚烫”的真正含义——不仅是对味蕾的刺激,更是对生活的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