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6点,万达广场外,一辆粉色花车悄然亮起暖黄色的串灯。刘海齐眉、戴着一副圆框眼镜的林琳(化名)正低头修剪花枝,说话轻言细语,手上动作却麻利得很。

她耐心地听着几个放学学生叽叽喳喳的配花需求,指尖翻飞间,一束混搭着满天星和向日葵的小花束就递到了女孩手里。“要包得活泼一点对吧?这样搭怎么样?”她笑着问,镜片后的眼睛弯成月牙。
这个95后姑娘没想到,一辆涂改后的电动三轮车会成为顾客的“移动花房”。
从油锅到花束 换一种方式“绽放”
去年还在朋友的花艺店帮忙的林琳,对花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前卖小吃,天天和油烟打交道,虽然能赚钱,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她边说边把剪下的枝梗扫进垃圾桶,“女孩子嘛,谁不想美美的、干干净净的?”

随着天气转热,油炸小吃生意更加辛苦,林琳和好友一拍即合:“不如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两人将一辆电动三轮车涂成梦幻的粉色,贴上俏皮的贴纸,挂上手工装饰的彩灯,一辆吸睛的“移动花房”就此诞生。
夏夜里的“浪漫据点”
“周一到周四在万达,周五到周末去吾悦,下午6点出摊,忙到凌晨2点收工。”林琳的花车没有固定摊位,却因高颜值成了年轻人打卡的“网红点”。顾客群体覆盖男女老少,有人买一束百合装点客厅,也有情侣挑玫瑰表达爱意。
最让她难忘的是在吾悦广场收摊前的一幕。

那晚11点多,一对五六十岁的夫妻骑着电瓶车停在她的花车前。阿姨身上还穿着工装,却盯着百合挪不开眼,拽着叔叔袖子小声说:“这辈子还没人送过我花呢。”叔叔笑着掏钱时,林琳悄悄在花束里多塞了两支满天星。
看着阿姨抱着花笑得像个小姑娘,跨上电瓶车消失在夜色里,林琳突然觉得手里的剪刀都轻快起来。“原来一束花能让人这么高兴啊。”她说着,把剩下的花枝拢了拢,动作轻柔得像在整理什么珍宝。
“做喜欢的事,再累也开心”
改装花车时,林琳和好友自己动手刷漆、装灯,甚至研究了简易保鲜技巧。问及创业艰辛,她擦了擦汗说:“夏天蚊虫多,雨天要防潮,但比起以前守着油锅的日子,现在闻着花香干活,心情都不一样。”

改造后的花车就像一块情感海绵,吸收着城市夜归人的疲惫与期待。
凌晨两点,最后一位顾客是附近的便利店店员。“明天女友生日,但我要值班到天亮。”年轻人局促地搓着手。林琳用边角料扎了个迷你花束,又抽了根丝带系在包装袋上:“现在送过去吧,就说今晚的星星替你说晚安。”
记者手记:
在林琳的花车前,时光仿佛被重新调配——放学学生的青春躁动、晚归夫妻的朴实温情,都在花香里静静交融。
这位95后姑娘用一辆改装小车,丈量着城市夜色的温度。当被问及为什么坚持到凌晨两点,她正低头给玫瑰去刺,刘海垂下来遮住了半边眼镜:“总有人下班很晚啊,万一他们今天刚好需要一束花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