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传统养殖迈向全产业链发展,市中区白乌鱼产业正走出一条“科技赋能、服务增值、产业富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近年来,市中区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突破口,系统谋划产业布局、精准赋能产业生态、创新优化服务体系,推动白乌鱼产业实现华丽蜕变。

日前,在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的内江市瑞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内,市中区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正上门了解业主养殖经营情况,并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这样贴心的服务让企业感受到了满满的诚意。合作社负责人丁胜利告诉记者,“水产养殖需要办理各种证照,以前要跑不少窗口,比较麻烦。现在,市中区行政审批局成立了白乌鱼综合服务窗口,甚至还能上门办理,省去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一创新举措源于市中区将白乌鱼产业列为“十四五”收官攻坚重点项目,通过构建“1+1+4+8”工作模式,即绘制1张产业链全景图谱、印发16项重点任务的工作方案、建立4项服务机制、形成8张服务清单,全方位推动产业发展。与此同时,市中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白乌鱼综合服务窗口,7个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企业服务驿站,服务范围覆盖项目审批、政策兑现、金融支持、人才引进等11大领域,真正实现企业需求“一窗受理、集成服务”。

“我们围绕白乌鱼产业全链条和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需求,通过提前介入、分类施策、动态调整服务事项等方式,提供精准化、高效化服务。”市中区政务服务中心主任曾云友介绍。2025年,全区进一步梳理产业链服务事项清单,建立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和白乌鱼服务驿站,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

数据见证改革成效。自开展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试点以来,市中区已向白乌鱼经营主体兑付惠企资金4045.48万元,精准推送政策3100余次,咨询处理效率提升50%。养殖户和企业满意度显著提高,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全区白乌鱼养殖总面积达6800亩,同比增长17.27%;年产量575吨,同比增长9.1%;年产值1.287亿元,同比增长4.63%。此外,文化餐饮、产品加工等中下游产业链营收突破400万元,增速超30%,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科技赋能激活养殖新动能,政务服务疏通产业发展堵点。如今的市中区白乌鱼产业,已从单一养殖的“单点突破”,蝶变为集育苗育种、生态养殖、加工销售、文旅融合于一体的“链式发展”格局。展望未来,市中区将锚定全产业链升级目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以更完善的产业生态、更便捷的政务环境、更高效的要素配置,推动白乌鱼这张“特色名片”走向全国市场,在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中,勾勒出产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鲜活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