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远县观英滩镇平均海拔600多米,域内骑龙坳云雾云海远近闻名,有“小峨眉”之称。观英滩镇由此又被誉为“云雾之乡”。依靠地理优势,该镇种植的农业被称作“云端农业”。

近年来,观英滩镇以“双引”机制为核心,精准导入专业种粮大户与新式姜种两大资源要素,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协同发展机制,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联合新店镇民富村搭建智慧农业平台,打造“云端农业+地理标志”双品牌矩阵。
打造“石坪粮芯”
观英滩镇一碗水村地处“半阴半阳”特殊小气候带,凭借独特的黄沙土质和现代化农业基础,现已打造出“观英滩粮仓”的产业名片。
据介绍,该村拥有700亩高标准农田,机械化与专业化种植率达到100%,已建成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粮库,并培育专业种粮大户6户,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大户规模化种植”的产业模式。
依托县农业种植龙头企业的集约化经营,当地成功培育出特色稻米品种“石坪粮芯”,其品牌已通过国家商标注册,成为兼具生态优势与科技含量的地域标志性农产品。
实施“云姜计划”
威远县新店镇民富村反季节锅炉姜种植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成为“支农、帮困、利民、解难”的产业典范。但有个“痛点”:姜种主要从外地购回,投入比重大。

如何破解这一“卡脖子”难题?新店镇与观英滩镇建立“跨镇联姻”协作机制,依托观英滩镇高海拔区域昼夜温差大、湿度适宜的特点,联合开展抗病性强、发芽率高的“云姜”品种培育工程。
试种监测显示:姜种出苗率达95%,植株健壮度超出预期。这标志着威远县本土化姜种培育实现关键突破。
据威远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此举将有效扭转威远县数十年依赖外省姜种的产业困局,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本土种业体系,若推广使用,预计每年可降低生姜种植户30%的种苗采购成本。
赋能“产业集群”
“已打造‘云织’‘云橘’两个‘云端品牌’,未来三年将形成‘云稻’‘云姜’亿元产业。”观英滩镇有关负责人介绍,观英滩镇将积极谋划配套建设冷链仓储、精深加工项目,切实做好“云系列”文章,延长产业链。
目前,观英滩镇与新店镇已联合成立“云端农业联合体”,构建起“企业+合作社+农户”协同机制,将带动周边上百户农户增收。
通过跨区域资源整合,观英滩镇扎实推动“石坪粮芯”品牌建设,形成优质稻米、富硒生姜双产业链条,带动亩均产值提升40%,土地复耕率达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