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改造关系民生,连着民心。今年以来,市中区不断创新老旧小区改造模式,因地制宜规划绿化景观、合理施划停车位,补足老旧小区配套短板,让小区居住环境大为改善,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场景一:邮政小区
日前,记者在位于市中区玉溪街道环城路869号的邮政小区看到,沥青路面干净整洁,路边垃圾桶排列整齐,垃圾投放规范,车辆在新规划的停车位有序停放……小区实现了排水通、路面平、环境美。说到小区的变化,居民们感慨不已。

“原来我们小区杂乱无章。经过改造,现在道路平坦了,飞线没有了,垃圾也分类了,大家住起来很舒服。”居民李举安连连称赞。

据了解,邮局小区建于20世纪90年代,共有5栋楼、264户居民,小区由于修建时间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环境脏乱差,影响居民们的日常生活。2024年10月,该小区被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范围,先后实施了道路黑化、停车位增设、排水系统改造、楼道墙面粉刷喷漆、树木移栽,还新建了休闲亭、安装路灯、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站等,目前该小区改造工作已全面完工。
场景二:铁二局小区
随后,记者来到位于市中区牌楼街道的铁二局小区看到,工人们正在给即将建成的阳光棚刷漆,一旁新安装的乒乓球桌成为居民们的“新宠”。新增的健身器材、长椅等配套设施,景观环境打造后的小区院坝已成为铁二局小区居民乃至周边居民休闲互动的首选地。
目前,该小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现已增设生活垃圾分类点12处、休闲长椅4套、阳光棚70.2平方米、乒乓球桌2套、休闲亭4处,全方位优化了小区的生活服务功能。
改造后的老旧小区焕发新颜,让“老居民”享受到“新生活”,从“住有所居”到“住且宜居”,满足了居民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期许。
场景三:泥巴巷96号小区
外墙上挂起绿色防护网,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安装挡板、加固支架……这是记者在市中区泥巴巷96号小区看到的场景。
据悉,该小区建成时间较早,房屋密集,加之紧靠农贸市场、人流量较大,为了消除小区外立面年久失修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小区居民居住质量,此次改造除外立面翻新外,还将实施屋顶防水修复、雨棚更换、管线规整等工程,预计今年6月底改造完成。
近年来,市中区不断完善配套设施,着力健全小区基本功能,打造教师楼小区、电业小区等示范小区8个,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55台,安装便民充电设施88处,新增充电端口1000余个,新增体育健身设施12处,完成桂湖街片区10栋“筒子楼”厕所和淋浴间改造,实施适老化改造,建成牌楼街道、白马镇等为老服务中心6个,增设座椅95组、安装扶手3500米,为819名特殊困难老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
2025年,市中区聚焦除隐患保安全,全力抓好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完成151个小区,加装电梯30台,目前已开工35个小区,到2026年,基本完成市中区2000年前建成老旧小区改造工作,2027年全面完成并开展“回头看”,补齐服务居民短板,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让宜居感倍增。
(彭俐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