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远县的5万余亩茶园在2025年春茶季迎来丰收,预计春茶产值达2亿元,而小河镇占全县茶叶总产值的重中之重。数据显示,威远小河镇茶产业带动全镇6000余户参与种植,户均年增收超5000元。

成绩可喜但问题也有——
当地龙头企业年加工干茶2000吨,75%以原料形式出口非洲;在成都茶叶市场,同等品质的毛峰茶,江浙产品终端价是“复立茶”的2.3倍。这种价格落差背后,是80%产品依赖批发商外销、电商占比不足5%的渠道困局。
笔者认为,威远茶业正陷入“技术高投入、市场低回报”的怪圈。与西南大学合作研发的蒸气杀青技术虽使茶叶香气物质保留率提升18%,奶白茶新品种推动亩产值突破2万元,但创新成果始终未能突破生产端边界。
当价值百万的数控生产线与角落里的柴火炒锅共存,当出口原料茶与贴牌代工成为主要盈利模式,这种“重生产、轻品牌”的发展逻辑,导致产业长期困在价值链低端。
值得关注的是,消费市场正在给出新机遇。新式茶饮行业年消耗茶叶超30万吨,冻干茶粉、冷萃液等创新形态为传统茶区打开新窗口。威远若能将“香高味醇”的品质优势与健康消费趋势结合,开发富硒茶饮、功能性茶产品,或可跳出同质化竞争泥潭。
站在海拔850米的茶山上俯瞰,连片翠绿中既有产业勃发的生机,也暗藏转型阵痛的伏笔。
笔者认为,比扩大种植面积更迫切的,是以消费需求倒逼供给侧改革。当每一片茶叶都能标注生长经纬、传递风土密码,当茶农不再是产业链末端的采摘工而是产业升级的参与者,这座“天府南来第一茶乡”方能真正酿出穿越周期的醇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