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南腹地,穹窿山水之间,“威煤、威钢、威气”铸就的“三威”工业血脉仍在流淌。作为四川省首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特色区域试点,威远县以“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并重”的理念,探索出一条将文化遗产转化为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特色路径。
工业遗址变文化地标 让工业记忆“可触可感”
位于威远连界镇的威远钢铁工业文化博物馆开馆在即,工作人员正紧锣密鼓做着筹备工作,擦拭玻璃展柜,布置“三威”主题展品。
“工业遗产不是冰冷的铁疙瘩,而是有温度的时代见证。”这座由废旧发电厂改造而成的博物馆,占地782平方米,以沉浸式展厅和智能互动系统为核心,陈列着1958年铁矿冶炼日志、手绘工艺流程图等威钢百年发展的珍贵影像、工人手稿和实物,构成了威远工业文化的“基因库”,再现“三线建设”时期的热血工业史。
将工业遗址打造为文化地标,这样的蜕变不止一处。

“红村石油会战指挥部旧址”经过改造与完善配套设施,让红村故事、红村精神继续发扬传承;威远黄荆沟工业文化广场上摆放的雕塑,生动再现了煤矿工人当年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以千年盐煤古道为核心打造的威远县古佛顶旅游景区,完成智慧旅游系统升级,持续推出新业态,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近年来,威远县着力开展“三威”工业文化连片区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特色区域试点建设工作,将工业遗址串珠成链,让“三威”工业文化从记忆走进现实。
据了解,“三威”工业文化连片区域范围涵盖新场绿色生态发展片区和连界低碳循环经济县域副中心片区,包含新场镇、山王镇、观英滩镇、连界镇、小河镇、越溪镇6个镇,现存不可移动文物532处,历史建筑3处,工业遗产1处,传统村落5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项,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8项,古树名木60株……2023年12月入选四川省首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特色区域试点建设名单。
“关键在于坚持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威远县“三威”工业文化连片区域保护利用试点联席会议工作人员胡兰方介绍,目前,威远县通过积极推动传承与活化利用,顺利完成各项试点任务,成效显著、特色鲜明,形成一套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经验。
多元化传承发展 让工业遗产“活”起来
在观英滩镇中心校的音乐课上,孩子们学唱着新编的石坪山歌,清亮的童声与矿工号子隔空交响。这场特别的音乐课,正是威远县创新工业遗产传承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威远县依托“三威”工业遗址群,编撰《彩龙飞舞》《石坪山歌》教材,纳入当地中小学教学,并依托威煤工业文化陈列馆、川威电力博物馆等研学基地,打造威煤川渝工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威钢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等教育基地,通过沉浸式场景还原、数字化互动体验,累计吸引逾6万师生开展工业研学,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为生动的实践课堂。
在新场、山王、连界等工业重镇,“让历史‘活’起来”主题摄影展引发强烈共鸣。百幅作品以黑白胶片定格的老厂房与智能工厂形成视觉对话,参观者既能触摸到矿灯照亮的创业岁月,又能感受现代工业的科技脉动。新编撰的《威远“三威”工业史话》公开出版,收录了老矿工口述史、民间传说、历史文献等,让工业文化更为丰富,实现“有史可依、有迹可循”。
此外,威远县还以文化活动作为载体,举办威远县原创歌曲大赛,承办省级广场舞大赛、我们的节日重阳、全省研学旅行推进大会等活动,推动实景演绎《遇见威远》常态演出,创排《黄荆盛景》,持续展现工业历史、古砦群落、非遗传承等威远文化遗产;持续开展非遗展演进景区、工业文化进社区、非遗传承进乡村、工匠精神进企业等活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出新出彩,形成“处处有历史、步步皆文化”的浸润效应。
“保护不是封存,利用才是传承。”胡兰方介绍道,威远县在深度挖掘遗产价值基础上,找准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五条路径”,即修复保护、展览陈列、研究阐释、文旅融合、创意开发,开展文物保护修缮、新建博物馆、加强遗产展览、出版研究专著等活动,各尽其用、交融共生,充分激活文化遗产价值,使之有效融入生产生活。
推进文旅融合 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威远县实施“旅游+”,进一步活化“三威”工业文化,绘就文旅融合新图景,把工业遗产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本。
在成都、重庆举办的“威远羊肉汤推介会”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鲜美滋补,通过“非遗美食+文化展演”沉浸式体验,累计吸引超20万食客打卡,“喝威远羊肉汤·游穹窿山水”成为众多人的旅行计划。
围绕“三威”工业遗产,串联石板河4A级景区、“华夏第一古砦群”等特色景点,在传统节日期间,精心打造“钢铁记忆之旅”“古砦探秘之旅”等6条旅游线路,春节期间策划的“烟火中国年·潮玩在穹窿”活动单日接待游客破万人次。
依托工业文化、牛灯舞、石坪山歌等独特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定期举办石坪山歌艺术节、翔龙节、牛灯舞传习活动等,进一步打造文旅融合新场景,丰富游客文化体验,增加当地群众收入,同时进一步壮大从事非遗产业类、表演类人员队伍,让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此外,威远县还注重文创产品开发,打造出以钢铁边角料锻造的艺术摆件、秸秆编织的穹窿地貌模型、葫芦烙画等非遗工艺36件(套)文创品,将工业硬核与艺术柔美完美融合,成为炙手可热的纪念品。
通过“保护与活化利用”,威远县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带动餐饮住宿、特色农业、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个;在2025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102.48万人次,实现文旅收入4.84亿元,同比增长10.33%。
“将持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宣传普及力度,充分挖掘和利用‘家门口力量’,创新推出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特色机制,让文化遗产‘活’成产业链。”威远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下一步,威远县将继续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充分调动不同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加强综合利用,多维度释放文化遗产经济效益;加强文化数字化建设,提升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利用水平,积极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遗产品牌,不断提升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