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近年来,内江市市中区聚焦优化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多措并举着力在减流程、降成本、优服务上下功夫,助力企业纾困解难,以一流营商环境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打好助企纾困“组合拳”,助力企业“加速跑”
3月19日,记者在四川省内江旭源机床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旭源机床”)生产车间看到,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生产机床高速运转,开足马力赶订单。

“我们正在加班加点生产,确保客户的订单如期交付。”旭源机床副总经理刘峰说,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大,公司需要扩大再生产。就在公司为融资发愁之际,区经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财政局、区金融办等部门先后通过政府政策性优惠贷款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获批600万元贷款,极大地解决了企业面临的困难,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近年来,市中区以“尊商、惠商、安商”为导向,构建政企协同生态。市中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万人进万企 纾困促发展”活动,落实服务业企业专员制度,组建“强企助商”服务队,走访经营主体770户,解决问题111个,帮助困难企业协调缓交建设费200万元,督促协调足额退还各类保证金1200万元,有力地帮助企业解决困难,维护企业权益。

市中区还成立了区级小微企业融资协调专班,负责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难甚至融不到资的问题,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减少企业贷款压力,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2024年,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34次,走访市场主体1597户,发放《金融优惠政策汇编》1600余份,全区银行业贷款余额314.05亿元,存贷比为62.51%,企业平均贷款利率同比下降90个BP(基点)。
优化政务服务,让企业真正享便利
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不仅体现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上,而且要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市中区通过健全完善政务服务制度,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设立“高效办成一件事”“惠企政策落实”等特色窗口4个,并率先完成全市首个“开办餐饮店一件事”办理,通过“线上”踏勘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5小时,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缩短至40个工作日。
市中区还通过打造惠企专窗,积极推行“帮办代办”服务模式,实行“一窗受理、分类转办、一站兑现”政策申兑机制。2024年,全区累计兑付涉企资金2340.34万元,惠及企业107户,涉及项目21个,企业满意度、获得感不断提升。
强化科技创新,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
如何有效解决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增强其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市中区持续发挥科技创新对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坚持育主体、建平台、强攻关、优环境,不断创新服务举措,强化服务保障,推动科技创新落地、落实、见效,让“创新之花”结出“产业硕果”——
加快科技成果落地。市中区加快探索建设企业主导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持续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白马电厂与四川大学CO2矿化利用固废联产建材骨料示范项目成功签约。

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市中区重点培育具有地域特色、诚信度高、发展前景广阔的经营主体,培育“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22户,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户,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0.5亿元,同比增长12.7%。
强化商标专利培育。市中区充分发挥商标与专利的组合效应,促进形成一批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知名商标品牌,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截至目前,全区建成商标品牌指导站1个,商标拥有量达2012件,获得专利490余件(含授权专利),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27件、驰名商标1件(峨眉牌EMEIPAI及图)、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内江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件(永安白乌鱼)。
截至2024年底,市中区实有各类市场主体32129户,其中民营市场主体占比达98.35%,民营经济增加值120.4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8.4%,增速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
如今的市中区,一座座现代化园区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新画卷;一排排现代化标准化厂房,展现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奋斗、收获的新姿态。下一步,随着惠企政策深入实施和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中区的民营经济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