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后,“农业新质生产力”“县域富民产业”“科技兴农”等关键词迅速成为资中县新农人口中的高频词。
在这片川南沃土上,一群80后、90后、00后青年以科技创新为犁,深耕现代农业试验田,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故事,是政策落地生根的鲜活注脚,也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微观缩影。
科技赋能 土地里结出“金果子”

2023年,新农人杨兴福来到资中县银山镇,投入约1.5亿元打造天府智慧农业生态园,通过引进的先进技术和高效的运营设备,开创了在大型智慧温室无土栽培生姜的先河,产品远销欧洲市场。

“我们申报了四项智能温室生姜生产专利技术。”杨兴福告诉记者,在引入欧洲先进种植技术基础上,加大科研投入,研发出大型智慧温室无土栽培生姜技术,通过数字化设备控制温室内的温、光、水、气、肥,实现对温室生姜生产过程全程可视化管控,从而实现增产增收。
此外,生态园还聘请并培训30余名村民成为技术能人,在全村及周边普及推广先进种植技术、设备设施的设置和管理方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这种变革正是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的“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通过智能农机、大数据等技术重构农业生产方式。
与此同时,通过招商引资来到银山镇的潘邓武也是践行“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之一。

潘邓武创立的资中县泰之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年产鲶鱼20万斤、鲈鱼100万斤,采用高位池养殖生产模式,通过将养殖池塘底部沉积物和粪污经固液分离、人工湿地、鱼菜共生等物理、生物技术处理后,达到国家渔业水质标准。同时,利用水产养殖产生的残饵、粪便等废弃物制作成有机肥料,用于血橙种植,实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潘邓武带头发展的“资中鲶鱼”等特色高密度生态循环养殖带动了周边100余户农户居家就业,对大力推广现代设施渔业、解决和带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兴业富民 农民包里揣“票子”

阳春三月春满园,位于资中县鱼溪镇的五指山农旅康养生态园里花果飘香、鱼跃浅塘,春天的盎然生机引得客人纷至沓来。

占地305亩的生态园,是新农人刘建刚2019年返乡悉心打造的。经过几年探索性建设,目前,园区已成为集生态鲶鱼养殖、四季果蔬采摘、半坡民宿、生态特色餐厅、休闲养生会所、生态露营、四季花海、玩耍乐园等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康养旅游”综合型园区。
其中,园区最大的特色就是资中鲶鱼产、供、销全产业链发展,生态养殖两年以上的资中鲶鱼零农残、零兽残,供游客常年垂钓、现场加工,从鱼塘到餐桌仅需要几个小时便可品尝到“麻、辣、鲜、糯”的鲶鱼美食。
“我们一开始便主打生态养殖,通过三池一坝尾水治理,回收的鱼废料经过处理作为肥料运到血橙地、芍药花地、桃树地里进行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生态种养、少使用化肥的一体化生态循环种养。”刘建刚告诉记者。

为推动资中鲶鱼全产业链发展,刘建刚联合团队推出的五指山香辣鲶鱼干,申请了县级非遗制作技艺,也入选了内江伴手礼名单,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我们的鲶鱼干加工厂和高标准鲶鱼鱼苗基地都建好了,投入使用后,我们就建成了从养殖到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鲶鱼产业链。”在刘建刚的规划里,通过资中鲶鱼这根“鱼线”,串联周边村民共同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可常年常态化提供超过3000人/次劳动就业,实现鲶鱼年产量60万斤,年产值3000万元,以绿色、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图景。
作为“中国鲶鱼之乡”,为加快推进鲶鱼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近年来,资中县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原则,以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为契机,依托银山镇、鱼溪镇、球溪镇和龙江镇等现有养殖基地,建设多元化、集约化、多层次养殖基地,全面推广高位池养殖、工厂化养殖、大水面养殖等多种生态健康养殖,以规模化特色产业推动农村美、农民富。
资中新农人的故事,正是中央一号文件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的生动映射。当科技基因注入传统农业,当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乡村振兴的蓝图正逐渐变为现实。
越是风险挑战,越要夯实“三农”基础。当前,资中县正利用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和全省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契机,积极探索人才入乡“新农人”引育机制,分片辐射推进“新农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新农人的特长优势,在乡间田野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