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全省上下要真正把“千万工程”经验运用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的要求和内江市委“美乡优城”工作部署,今年以来,隆昌市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域开展农村面貌改善行动。我市农村面貌改善工作成效先后被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刊载130余次,其中《创新“三改”模式 打造甜城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界市镇五里村、普润镇松林村、黄家镇长螺村分别迎接了省委、省政府、内江市委主要领导调研,得到充分认可。今年以来,隆昌市大力实施第二批3个镇56个村(社区)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同时,持续巩固首批目标镇农村面貌改善成果。
一、顶层设计部署到位
今年继续沿用去年初成立的领导小组、“1+8”工作专班,成立以书记和市长任“双组长”,用强有力的体制机制确保工作推进有力有序。印发《农村面貌改善行动2024年度工作考核办法》《隆昌市2024年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包联工作方案》等,严格执行加扣分和奖惩机制,加强考核监督,强化结果运用,建立联系帮扶机制,对联系帮扶隆昌市级领导印发工作提示函,切实推动联系帮扶领导的帮扶引领作用。结合镇村实际,逐镇逐村修改完善“一图一案一清单”和“一户一档”等资料。
二、项目推进扎实有效
按照务实、管用、节约的原则,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采取用工就地组织的方式,让本地群众就地增收;采取用地见缝插绿的方式,将拆旧留权的危旧房改为微菜园;采取用料就地取材的方式,把旧砖头、旧条石等作为建设材料。项目建设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根据群众需求,实施相应的户属设施和公共区域改造项目,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目前已全面完成2024年目标镇户属设施2.3万户、7个非目标镇“六类低收入群体”户属设施0.35万户、20户以上聚居点建设215个、基础设施项目112个。巩固2023年目标镇实施成果,对新增改造意愿的农户实行半月一登记、一周内施工队伍进场的措施,随时满足群众的整治诉求。同时对首批实施的普润镇、胡家镇、圣灯镇三个镇整治不彻底、整治后反弹的问题进行“再回头”,充分巩固农村面貌改善成果。
三、乡村治理同向发力
常态化开展“六净六顺”,共设置垃圾收集投放点6000余个、垃圾收集容器25000余个,各镇(街道)均配备1辆皮卡车、各村(社区)均配备1辆电动保洁车,完善转运体系,用于镇、村开展日常巡逻、监督和保洁工作,做到日产日清;按照每80-100户配置1名专职保洁人员,补齐末端力量,目前已有2413名农村专职保洁员;推行“一元钱”制度,农村居民按每人每月1元、场镇居民按每户每月3元收取生活垃圾处理费,拓宽资金渠道,目前已收取574.6万元。引导群众就地增收,一方面采取投劳抵筹资的方式,鼓励和引导本地劳动力参与项目建设,占总用工人数的95%以上,所得劳务报酬抵扣农户自筹款;另一方面采取务工换收入的方式,聚焦两类群体,组织脱贫户、监测户长期参与项目建设,提升收入。持续提升乡风文明,加强民众对移风易俗的认知教育工作,持续推进“积分制”,将移风易俗纳入积分制、道德榜等评选工作,通过小礼品兑换、张榜宣传等方式,强化精神与物质奖励,引导群众自觉抵制超标准、超规模的婚丧宴席和人情往来,截至目前,全市开展宣传50余次,悬挂横幅40余幅、发放宣传手册2000余份,发送短信6000余条。
四、包联工作落到实处
每个村(社区)一名市领导和市级部门(单位)、每户有干部包联,重点包联“六类低收入群体”,为其基础户属设施兜底保障,让包联工作落地见效。截至目前,隆昌市级包联部门共争取基础设施项目12个、资金295.45万元,赠送村级活动阵地办公设备折价113.821万元。
助农为民初心不改,乡村振兴使命长在。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做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衔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根据年度计划积极谋划下一批次的镇(街道),不断提高农村住房条件、人居环境、公共服务能力、乡风文明等,让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有明显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