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门第走出的“陶艺之子”
1957年,钟鸣出生于内江市隆昌县(现隆昌市)一个充满着书香气息的家庭。儿时的他,对玩泥巴情有独钟,常以泥巴塑造坦克、汽车、轮船等物件,还用绳子牵拉着“汽车”在街巷中穿梭。这份纯真童趣与独特创意,为他日后的陶艺征程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步入初中后,钟鸣对绘画萌生了浓厚兴趣,心中突发奇想,立志成为一名画家。此后,他沉醉于绘画的美妙世界,乐此不疲。钟鸣对绘画的痴迷引起了父亲的关注,父亲特意寻来《芥子园画谱》,助力他自学国画,同时与学校的美术老师取得联系,期望为他争取更多专业指导。就这样,钟鸣的绘画天赋逐渐被挖掘。一年后,他的国画作品《金鹅瀑布》在隆昌县画展中荣获一等奖,这份荣誉让他找到了自信。
钟鸣并未满足于此,他对艺术的追求愈发强烈。1982年,他作为人才引进,被重庆荣昌安陶厂录用,自此踏上了逐梦的艺术之旅。
匠心独运之路
初至安陶厂,钟鸣便被这里浓厚的陶艺氛围深深吸引。他随身携带笔记本,深入生产车间,从泥料的配制、拉坯、上釉、制模、灌浆、刻花、接逗到烧窑,对每一道工序都仔细观察并详细记录。短短一周时间,他便对安陶厂的生产流程和技术有了初步的认知。他的勤奋与才华很快赢得了师傅刘大华的认可,随即师傅交给他一项任务——复制民国时期的梅桩笔筒。钟鸣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还精心设计了与之相匹配的笔架和笔洗,让原本孤零零的笔筒有了“伙伴”。这一创新设计赢得了刘大华的高度称赞。
1983年,厂里选派钟鸣前往重庆轻工业学校参加工艺美术培训。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让他得以系统地学习素描、色彩、工艺美术等基础理论知识,还使他结识了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教授叶毓山和郭其祥。在学校的图书馆里,钟鸣明确了自己艺术发展的方向,其陶艺之路愈发宽广。
回到安陶厂后,钟鸣开始尝试突破传统的设计模式,创作了一系列抽象花器和异形茶壶等作品。这些作品在各类展会上大放光彩,尤其是他设计的凤耳杯,尽管起初并不被外界看好,但最终的订单数量突破了30万个。钟鸣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然而他深知,自己的艺术之路依然漫长。
艺术探索新篇
1988年,钟鸣调入宜昌彩陶厂。生活环境的改变激发了他内在的创作动力,他先后设计了陶艺壁挂《爱情鸟》《黑河》《雄羚》等一系列抽象作品,深受市场青睐。
在宜昌彩陶厂工作期间,钟鸣结识了湖北美术学院的老师李正文。二人志同道合,很快结为挚友。在李正文的大力举荐下,钟鸣参加了湖北美院举办的“全国现代陶艺创作与设计讲习班”。通过这次学习,他对现代陶艺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此后,他开始尝试将国画的大写意手法与摩尔的抽象雕塑风格相融合,创作出了《土家情歌》《土家汉》等一系列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作品。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彩陶厂遭遇诸多经营困境。1996年,钟鸣无奈离开单位。但他并未放弃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凭借自身才华与不懈努力,逐渐在广告行业站稳脚跟,并最终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助力巴蜀陶文化发展
2010年,钟鸣获悉国际陶艺展览会将在景德镇举办,决定前往参展。
为创作一套独具特色的作品,他选取三峡景区的生活为素材,并打算前往曾工作过的荣昌鸦屿山寻觅灵感。
再次踏上荣昌的土地,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当手触泥土的瞬间,那颗躁动的心渐渐平静下来。
之后,钟鸣创作出六件令人赞叹的作品,其中《三峡春秋》被景德镇国际陶艺展组委会收藏。此次参展让钟鸣领略到荣昌陶的魅力,也更加坚定了他回乡发展的决心。
经过审慎思考,钟鸣毅然决定放弃在宜昌的安稳生活,回到荣昌继续投身陶艺事业。他坦言:“‘陶’是我回归荣昌的精神支撑,是‘陶’赋予我创作的源泉与艺术的空间。”在荣昌,钟鸣的个性得以充分施展,他以荣昌陶为根基,展开了广泛题材的创作。他的作品不仅传承了荣昌陶的传统技艺,还融入了现代陶艺理念与西方文化元素,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作为内江人,钟鸣深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他表示,将把握这一发展契机,助力巴蜀陶文化与陶产业蓬勃发展,传承弘扬陶器制作技艺。
“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荣昌陶、隆昌陶,让陶艺这项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钟鸣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