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天气晴朗,隆昌市龙市镇的一条乡道上,几名老人结伴沿着马路散步,阳光穿过雾气,晒得人脸红扑扑的。
“回去吧,我的腰有点酸了,今天差不多了。”75岁的张永峰,走在队伍的最前方,他有些喘息,但步伐稳健,劲头十足。很难想象,两年前,他曾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
据了解,张永峰是龙市镇三块碑村人,因为与祖国同岁,被称为“解放牌”,有福的人。但事实并非如此,张永峰是孤儿,从小就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吃了不少苦。年轻时他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还承包过工程,年老后曾一度靠回收废品为生。
2022年,张永峰回到家乡,却不幸被诊断出患有肺气肿。咳嗽不止的他无法劳作,身体迅速消瘦,加上无房可住,生活陷入困境。那时的他,以为自己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幸好,镇村干部及时关注到张永峰,主动送他就医,帮他申请帮扶政策,解决后顾之忧,并将其列为特困人员,于2023年4月,送往龙市镇中心敬老院集中供养。
“党把我们的干部培养得很好,对我们很关怀,我孤独了一辈子,在这里感到了温暖。”张永峰感慨,之前他每天都要为生计发愁,现在不仅衣食无忧,还有人照料,娱乐项目也很多。一年多时间,张永峰的病情不仅有了好转,体重也从100斤涨到了现在的120多斤。“我虽然70多岁了,但瞌睡还是很多,每天都要睡懒觉,他们担心我身体状况,每天都要来叫我吃饭,就像家人一样。”张永峰有些不好意思。
龙市镇中心敬老院专职副院长林文慧介绍,结合院内老人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该院大力实施敬老院“舒心工程”,以“送文化、送健康、送才艺、送趣味、送菜园”活动为载体,以健身、摆龙门阵(讲故事)、唱歌、小游戏“四个30分钟+”系列活动为抓手,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据了解,为优化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内江市积极推行农村公办养老机构县级直管模式,明确将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与农村敬老院交由县级民政部门直接管理。此举措伴随《内江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的发布,农村困难老年人的集中供养被明确纳入基本养老服务范畴。此外,《内江市困难老人集中供养工作指引》等相关文件的出台,进一步指导公办养老机构在满足特困对象入住需求的同时,将农村低保对象中的失能、失智、伤残、独居等特殊困难老人及自愿集中供养的老人也纳入集中供养体系,力求实现农村困难老人“愿住尽住”的机构养老目标。
为确保服务质量,内江市建立了农村敬老院三项督导机制,县(市、区)全覆盖自查、市级部门抽查及市领导督导,以推动敬老院管理服务向标准化、专业化发展。同时,创新性地采用“公建民营”管理模式,引入专业养老服务公司对失能照护中心和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进行运营管理,鼓励专业化、连锁化、规模化运营,形成政府、市场职责明确的运营管理体系。
此外,内江市还构建了全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实现了市、县(区)、镇(街道)、村社(服务机构)四级监管网络的建立。依托基层网格化管理,建立了全覆盖的主动发现机制,全面收集困难老人的家庭状况、健康状况及托养意愿等信息,建立数据库,为老年人提供精准分类服务,进一步提升农村养老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截至11月中旬,全市新增集中供养老人3612人,农村敬老院入住率达57.27%,实现了农村困难老年人机构养老“应养尽养、愿住尽住”。内江计划在2023年至2025年3年时间内新增集中供养农村困难老人5000人以上。
记者手记:
张永峰老人在敬老院的幸福生活,是内江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生动写照。内江通过推行县级直管模式、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立主动发现机制等措施,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了更加优质、高效的养老服务。相信在政府、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更多的农村老年人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养老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