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时事 社会 发布 综合 百业 专题 | 热视 镜头 直播 | 市中区 东兴区 隆昌市 资中县 威远县 经开区 高新区 | VRH5读图 | 读报
守初心 强“四力” 助发展|四川祥和茂嬗变记:从行业小白到医疗“新星”
来源:i内江 记者:内江融媒记者 兰萍 敬双宇 编辑:唐中明 发布时间:2024-12-20 17:39:57
版权
声明
此稿件为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内江新闻网”,否则将依法追责,特此声明!联系电话:0832-5083888

说起祥和茂,你知道多少?生产劳保服的?或是定制服装的?不,都已不是。

“十年时间,祥和茂已经完成赛道转换,成功打入了‘医药圈’。”12月17日下午,四川祥和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原名“四川祥和茂制衣有限公司”,简称:“祥和茂”)副总经理刘君揭秘。

看现场,热闹的生产景象迸发的是发展动能

跟随刘君的脚步,记者走进了生产车间参观通道,多条自动化生产线快速高效运转,在机械手臂的快速转换中,棉签、口罩、手术单等医疗耗材源源不断“走”下流水线。

“你看!这台生产口罩的机器,是由两台机器连在一起的,这样就可以实现一体化生产。”刘君介绍,为提高生产质效,保证产品质量,祥和茂在设备配置上十分“舍得”,眼前这一台机器就价值100多万元。

在外包装车间,工人何秀英和同事们正抓紧时间将生产出来的手术单进行外包装,从娴熟的动作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有相当丰富的工作经验。“我们每天要包装2万张左右。”何秀英说,包装好的手术单还要送往下一个环节进行灭菌工序等,最后陆续发往省内各大医院。

那么,祥和茂现在的生产能力到底如何?

刘君介绍,目前,公司具备年产棉签4.5亿支、口罩2000万只、手术单和垫单100万张、纱布块300万张的生产能力,客户覆盖省内上百家医疗机构和商贸公司,是内江市规模最大的医疗耗材生产制造企业。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产值约2000万元。

说发展,成绩的背后是一步一耕一践行的敢于打破

“祥和茂能有今天的成绩,是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刘君带着记者来到公司展示厅,这里除了各类医疗耗材成品的展示,还详细地记录着公司十年的发展史——

2015年5月,四川祥和茂制衣有限公司成立;2016年5月,在省级贫困村内江亢家村创办扶贫制衣车间;2019年12月,建立内江第一条防护口罩生产线;2020年5月,成为四川第一家进入商务部“白名单”的非医用口罩生产企业……

透过发展史,可以看到祥和茂的转型充满了“传奇”色彩,从做衣服到医疗耗材的跨界,是怎么做到的?

“对市场敏锐的嗅觉。”刘君介绍,10年来,祥和茂经历了4次转型,每一次都很大胆、准确,这离不开总经理张梦紧跟政策的精准判断。

比如,2015年,脱贫攻坚在全国打响。在内江市纪委的牵线下,祥和茂将缝纫机搬到了当时的贫困村——东兴区郭北镇亢家村,主要生产劳保服,不仅推动了生产,也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心愿;

2017年,企业已初具规模,为让更多人穿上祥和茂,根据生产需要,企业选择两条腿走路,在保留农村生产线的基础上,在城里建立新的生产线,主要生产“高定”;

2019年底,新冠疫情的突然来袭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口罩成了生活必需品。祥和茂果断转型,建立口罩生产线……刘君娓娓道来。

谈未来,紧跟市场脚步练好发展的基本功

“疫情是特殊时期,我们的口罩是香饽饽。”刘君说,当企业回归市场才是对生死发展的考验。正如刘君所说,疫情过后,大量生产口罩的企业如雨后春笋,曾经一“罩”难求的情况成了过去时,同行的竞争给祥和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怎么办?一个词:稳扎稳打。

面对发展困境,祥和茂不盲从、不跟风,整个企业转入全员学习状态。虽然口罩“不好卖”,但医疗行业绝对是朝阳产业。祥和茂坚定这个判断,并组织员工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

“因为转型很快,我们都是医疗行业小白,那个时候学起来真的很痛苦。”刘君坦言,不主动转型就要落后。随后,祥和茂紧盯医疗行业需求,坚持“从源头到终端”,将产品进行延伸。花大价钱建设十万级净化车间3000平方米、万级净化检验室500平方米、生产设备150台(套),主要生产外科敷料、包扎敷料、手术室感染控制用品、医护人员防护用品、病人护理防护用品等,同时经营I、Ⅱ、Ⅲ类医疗器械。

做好准备的祥和茂迎来了春风。内江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做响“乐业内江 甜蜜回报”城市营商环境品牌,支持“内江造”更好开拓、更多进入内江市场。

目前,祥和茂已与全市120家医疗机构达成了合作,与上千家医疗企业达成联盟。企业销售实现了质的跨越,以棉签举例,以前一天销量20万支,现在每天可达200万支以上。

最近,祥和茂又有大动作,除了稳住本地市场,还将向省内其他市(州)“进军”,并积极寻求与国内领先的高科技医疗设备研发企业合作,增强自身实力,蓄积更强发展动能。

记者手记:

采访中,刘君多次提到,很多和祥和茂一样的企业,都没熬过市场的大浪淘沙。而祥和茂“生存”下来的法宝在于“领头羊”的坚持和创新,这其实是企业家精神的一种具象体现。

内江是国家老工业城市,也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内江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明确了以“做大工业、做强物流、美乡优城、共同富裕”为总抓手,把“做大工业”摆在首要位置,实施“工业倍增计划”作为六项重点任务的首要任务。内江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更是鲜明提出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工业强市,坚持工业当先,鲜明“工业强市、制造业兴市”,坚定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加快形成现代工业发展新格局。

企业是发展的主体。因此,怎么“做大工业”不仅是党委政府考虑的重点问题,更是各企业应该思考的时代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断涌现,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迅速成长,为社会财富积累、就业岗位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企业家的不懈努力和企业家精神的无限激励。企业家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企业家精神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我们要始终以“自己人”思维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办企业所需,全力做好助企服务,不断做优营商环境,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企业家、尊重创业者的浓厚氛围,让更多企业和企业家在内江敢干、敢闯、敢投。

我们要培育弘扬重视企业家、爱护企业家的优良传统,鼓励企业家拼搏进取、开拓创新,充分调动广大企业家创新创业创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与内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