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干在实处,落点在“实”,是基本要求;“干在难处”,落点在“难”,更加彰显担当与智慧。
干在实处,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务实精神体现。每一项任务的落实、每一项目标的达成,都离不开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行动。认真处理每日的文件、接待群众、开展调研、了解情况、引进人才、发展产业、带好队伍、夯实基层等,都在以实际行动践行“实”字真谛。每一项工作都从实处着力,才能让发展的根基更加牢固,让奋进的脚步更加有力量。
然而,仅仅满足于打好基础,干在实处还不够,党员干部更要干在难处。干在难处更多是奔着问题去、瞄准难事看、向着难处干,在此基础上,还需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状态,切实把发现的问题解决好,把解决好的问题办得更出色,促进发展见实效。
干在难处,是勤于“下深水”,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在工作与发展的道路上,“下深水”去探寻问题根源、找到症结所在是破局的关键。现实中,许多难题犹如隐藏在深水区的暗礁,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水下已暗藏危机,比如在乡村振兴中,各村产业发展不均衡、情况不一,如果只是简单地给政策、给资金,而不深入探究各村发展的瓶颈、困难,那么有的村在发展上就很有可能“昙花一现”,难以取得长久的效果。只有以负责任的态度“下深水”,通过科学的办法和耐心认真了解各处的难题,精准定位问题所在,才能为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筑牢坚实的基础。
干在难处,是敢于“天马行空”,解放思想打破僵局。发展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做任何工作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找到问题、发现问题,最终的目标是解决问题,然而,既有的工作经验、资源的匮乏、思想的保守总是让我们在应对新问题时捉襟见肘。要开拓视野,多到先进发达的地区去走一走看一看,学一学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把学习贯穿始终,“缺什么补什么”“缺什么学什么”,把最前沿高端的文章、研究成果拿出来研读,开拓视野;要解放思想,当传统模式应对难题失效时,不要被固有思维束缚,要用发散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思考分析,才能打破那些“条条框框”,以创新的理念和方法开辟新路径;要善用智库,解决难题并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要打开大门,多方听取意见建议,善用人才智库,让思想百花齐放。
干在难处,是勇于啃“硬骨头”,不回避矛盾问题。矛盾问题面前最能考验人,这就要求党员干部遇到矛盾不怕事,遇到问题不回避,敢于直面矛盾,勇于啃“硬骨头”。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下,需要啃的“硬骨头”有很多。面对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要有遇山开山、遇水架桥的精神,做到知难而进,积极寻找克服困难的具体对策,不被困难吓倒;面对工作的具体矛盾,要勇于承担责任,涵养化解重大矛盾的能力,努力找到化解矛盾的办法,不能向矛盾投降;要到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到重大项目、招商引资一线去攻关,到群众意见大、矛盾多的地方去推进工作,以无畏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断创新的工作方法去解决改革的难题、发展的难题、百姓的难题。
在新时代,要以干在实处为基础,以干在难处为动力,在各自的岗位上披荆斩棘,为实现人生价值、推动社会发展、助力社会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