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时事 社会 发布 综合 百业 专题 | 热视 镜头 直播 | 市中区 东兴区 隆昌市 资中县 威远县 经开区 高新区 | VRH5读图 | 读报
记者是大众的眼睛——内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斌做客《中国摄影报》谈新闻摄影
来源:i内江 记者:中国摄影报 编辑:黄小梅 发布时间:2024-11-18 16:02:34
版权
声明
此稿件为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内江新闻网”,否则将依法追责,特此声明!联系电话:0832-5083888

11月15日,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摄影报》13版,刊登了本期栏目嘉宾、内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斌就新闻摄影的访谈及作品点评,现将“问吧”内容全文转发,以飨读者。

王斌,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理事、内江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内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斌

中国摄影报:从一名业余的摄影爱好者到摄影记者,你这一路是如何走来的?

王斌:从20世纪90年代初,我就开始订阅中国摄影报等专业刊物。30多年的摄影实践告诉我,学习和思考是通往拍好照片的必经之路。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了解世界摄影史,学习先进的摄影理念,是指导创作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撑。而文艺创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打开摄影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文艺是相通的,从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姊妹艺术中汲取养分,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乃“摄影之道”。

2024年11月15日,中国摄影报 13版

中国摄影报: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你如何使摄影画面不仅停留在表象层面,而是具备更加深刻的内涵?

王斌:好的照片不仅仅是美的,照片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在于其蕴含的思想和情感。然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需具备眼光和学养,要经历一个不断学习和修炼的过程。如何通过现象看本质?首先取决你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始终认为,文艺的终极是对人性的揭示,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这样,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也是这样,而摄影体现的其他艺术门类无法替代的价值,就是见证历史。就新闻纪实摄影而言,我心中的好照片应具备三个要素:文献、人性、审美。实践中,我往往不只是关注照片的审美,更多的是透过事物的表象洞察事物的本质,然后通过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一个人的篮球》  内江融媒记者 王斌 摄

《乡戏》   内江融媒记者 王斌 摄

中国摄影报:在摄影随手可得的今天,摄影市场需求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你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王斌:摄影术从发明到今天,已经历了185年的发展。今天的摄影已非往昔,特别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演进使人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师,可以发照片,甚至可以销售,突破了以前只有职业摄影师触及的领域。这是件好事,它扩大了摄影的边界,提高了时效和质量。今天,我们在主流媒体上看到的新闻照片和视频,不少都是出自市民或摄影爱好者之手。然而,高质量的照片还是需要职业摄影师去摄取。正如韩愈所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齐头并进,相互补充,才是时代所需。这样的现实也对职业摄影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无尽的哀思》  内江融媒记者 王斌 摄

《补习》  内江融媒记者 王斌 摄

中国摄影报: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摄影记者,你认为摄影记者的眼力如何培养?在当前环境下,一名优秀的摄影记者又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素质和能力?

王斌:作为一名摄影记者,专业能力的训练和提升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而“摄影之眼”的历炼并非一朝一夕,眼力源于心力,对世界的认知、对社会、对人性的洞察能力往往取绝于你的认知度,思想的深度决定作品的高度。

在互联网时代,一名优秀的摄影记者应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新闻敏感性,思想始终与时代同步,不断学习新技术和先进的摄影理念。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理性的判断能力和娴熟的技术能力,第一时间发回高质量的稿件。

《天菩萨》 内江融媒记者 王斌 摄

《不灭的记忆——104岁抗战老兵 》内江融媒记者 王斌 摄

中国摄影报: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你进行了哪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斌:媒体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年,内江日报社与内江广播电视台完成合并,成立了内江市融媒体中心。融媒体中心以做强“i内江”1个平台型新闻客户端主体,深度融合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户外阅读大屏等5种载体,以及N个第三方社交平台账号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形成了以新闻客户端为重点的“1+5+N”全媒传播矩阵。我所在的视觉新闻部既有摄影记者,又有视频记者,还有文图编辑、视频编辑、海报编辑等。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完成文字、图片和视频的采集和编发,还不断探索海报、短视频以及AI(人工智能)创意产品等的生产。针对重大采访,我们培养了策划、采访、制作和编发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效率。

《无限风光》 内江融媒记者 王斌 摄

《震后第一夜》    内江融媒记者 王斌 摄

中国摄影报:你曾多次深入重大新闻现场进行报道。面对突发事件,摄影记者应如何迅速做出判断和准备,以确保报道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王斌:灾难性报道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工作。从2004年的沱江污染,2008年的汶川地震,2022年的内江干旱……这些重大事件的采访经历成为我摄影生涯宝贵的财富。面对重大灾难,记者除了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外,首先要对灾难作出理性判断,抓住事实真相,寻找与众不同的报道角度和表达方式。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有句名言,“照片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事实上,这不仅仅指物理距离,更是心的距离。特殊时刻,记者就是“大众的眼睛”。在汶川地震现场,我有个最真切的感受,就是“面对巨大的伤痛,我们的镜头应保持足够的距离和安静。”因为,尊重镜头前的每一个人是一名摄影师最基本的品质。  

《战疫 》 内江融媒记者 王斌 摄

《烈士“回家”》    内江融媒记者 王斌 摄

《内江:抗击61年来最严重干旱(组照之一) 》  内江融媒记者 王斌 摄

中国摄影报: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它在新闻传播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你如何看待短视频在新闻传播中的独特价值和作用?它对于新闻传播的未来有何影响?

王斌:短视频的兴起是时代之变、大众所需。短视频集影、音、文、图等于一体,弥补了静态影像的局限,丰富了传播的表现力,也让大众在轻松的阅读环境中快速获得资讯。短视频的发展有着显著的优势,在未来的新闻传播中必将发挥独特的作用。然而,并不是有了短视频,照片的价值和作用就随之被削弱。多年后,人们也许还会记得一张照片,这是静态影像的瞬间特性。文字、照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比翼齐飞,才是未来新闻传播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