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秋时节,威远县东联镇李家坪村罗有山家的小院内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而菜园之上原本是残破的老宅。得益于“拆旧留权”创新模式,全市已有1.8万余间闲置破损农房、残垣断壁被“拆旧”清理,华丽变身“微菜园”“微禽园”。

10月11日,内江优化营商环境再传好消息:企业破产信息核查“一件事一次办”即将上线,目前内江各部门已完成事项认领和发布。相较于传统模式,企业可减少申请资料44.4%,压缩办理时限90%,压减办理环节77.7%,跑动次数由至少10次转变为“线上申请零跑动,线下最多跑一次”。
改革,是发展的动能、时代的强音。每一个案例,都折射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澎湃力量。
近年来,内江高举改革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坚持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为新时代内江振兴崛起提供了强大动力。
从历史走向未来
改革似破晓之光、如长河奔涌
“100多个改革试点,200多个改革方案,1000多个改革典型经验……”10月13日晚,四川卫视“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特别访谈·走进内江”节目播出,在“对话”中,市委书记邹自景分享了内江过去10年的改革“成绩单”。

改革,是一场继往开来的深刻革命,是一条永不停歇的进取之路。100、200、1000,三个数据不仅仅是内江推进改革取得的成绩,更体现着内江以改革促发展的理念和决心。
长期以来,内江高度重视改革,沿改革而行、因改革而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内江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迈上9个百亿元台阶,突破180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大幅增长,实现了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群众生活幸福安逸。
内江过去的发展,依靠改革。内江的现在和将来,也必须用足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
市委坚定贯彻党中央和省委改革部署,主动谋改革、聚力抓改革,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坚持“一把手”亲自抓改革。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认真履行全面深化改革第一责任人职责,切实做到系统谋划、把关定向、靠前指挥,及时听取重要专项改革方案、重大改革试点推进落实情况汇报,示范带动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
坚持专项小组组长、副组长直接抓改革。把制定的专项改革方案量化为指标,采取“项目制”方式,由担任专项小组组长、副组长的市领导各牵头负责方案2-3个,定期督促推进落实。
坚持“清单制+责任制+销账制”细化抓改革。年初,制定出台年度改革工作要点、落实台账和专项改革方案上会审议计划,对每项改革任务均明确牵头单位、责任人、进度安排、成果检验形式,层层传导压力,确保各项改革任务有人抓有人管。
党的十九大以来,市委深改委召开会议25次,审议出台改革方案120个,完成并销账127个;推动出台自主创新改革方案113个,完成实施规划类任务338项;累计完成中央、省委部署改革试点82项。
改革,似破晓之光,如长河奔涌,引领着内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内江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兼顾重点与全面
各类改革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这几天,内江经开区行政审批局的罗兰忙个不停,因为省、市重点项目埃普诺年产30万吨硅碳负极新材料项目进入设备安装的关键阶段,作为首席服务官,罗兰要帮助企业协调电力保障、行政审批等一揽子事。
用暖心服务,解决企业在拼经济、搞建设过程中的后顾之忧,这是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的“内江经验”,也是内江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牵牛要牵“牛鼻子”,改革要抓“关键处”。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上,内江着眼全局而突出重点、行动蹄疾而步稳、求实问效展作为,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重中之重,注重发挥其牵引作用——
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动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内荣农高区、内自合作园区等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建设。

制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41项改革措施,开展“一事一次办”“一网通办”改革,推动272项涉企事项园区能办、295项民生事项办事不出村(社区)。内江在2022年度四川省营商环境评价中获“优秀”等级,是综合表现提升最快的市(州);同时获评2023年中国投资热点城市、2024中国投资环境质量十佳城市。
推进“做大工业”重点改革,引进年产30万吨硅碳负极新材料、威远美能页岩气新材料一体化产业园、高端离心球墨铸造等重点项目,实现了单个投资项目超百亿元“零”的突破。内江经开区在2023年国家级经开区考评中全省排名第2位,内江高新区纳入首批省级绿色低碳化循环化改造园区试点。
狠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深化国有企业和科技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成全市12户地方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开启新一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发展。科技创新成果突出,川鱼新品种乌鳢“玉龙1号”实现四川省选育水产新品种零的突破,四川首例基因编辑猪-猴异种心脏移植手术创国内异种心脏移植存活最长时间纪录。
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深入开展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农村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业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建成全国最大的“内江黑猪”种群基地、全国规模最大的血橙基地、全国最大的无花果全产业链集中发展区,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位居全省首位。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就绿水青山间的幸福。全面完成全国首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任务,城区11条黑臭水体改造为11个生态公园,成功获批第二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
用民主凝聚奋进力量,用法治提升社会治理。聘请27名专家组建内江市地方立法专家库,出台《内江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引导规范文明行为、助力文明城市创建。深化群团改革,打造企业与职工协商共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的和谐新模式。
深化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成27个乡镇级片区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编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完成444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落实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此外,在社会体制、党的建设制度、纪律检查体制领域,改革的步履也一刻未停。尤其是出台《关于全面放开落户限制的实施意见》,推出“零门槛”落户政策,加快推进了人口在内江聚集;“联户员”制度在全省得到推广。
重点突出、节奏鲜明、注重实效,各项改革举措正同向发力,形成推动内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品读亮点与经验
火热实践让改革成果可知、可感
“以前看病,要往上跑。现在看病,专家往下跑。”这是资中农村老百姓的普遍感受。带来这种变化的,正是当地的医共体改革。
去年9月,资中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医院和资中县中医医院医共体总医院正式揭牌,该县22个镇卫生院划分至两个医共体内,实行人员、编制、岗位、经费、药物、医保等“十统一”的管理模式,破解了县级医院“人满为患”、乡镇卫生院“门可罗雀”的尴尬局面。
改革潮涌,奋楫者先。内江注重改革经验总结宣传推广,在各个领域推出一大批改革先进典型案例和制度创新成果,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改革红利。
紧抓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试点机遇,内江大力推进承包土地经营权退出“换现金、换股份、换保障”的“三换”改革,不断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改革经验做法入选2017年农村改革试验区改革实践案例集、中国改革年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四川省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内江探索形成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3项改革试验成果被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吸收,得到原农业部通报表扬。
在中国改革(2017)年会暨深改五周年高层研讨会上,我市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命名为“地方全面深化改革”调研基地,全国共5个,系四川唯一。

开放促改革。内江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立公用型保税仓库,探索形成的包装材料循环便捷进出综保区监管模式,入选2021年《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第五批可复制可推广制度创新成果》。
这两年,内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大力推进农村面貌改善行动改革实践,探索推行了人居环境整治“六净六顺”、农房“拆旧留权”等机制。其中,《创新“三改”模式打造甜城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通过深化改革,内江不断破除束缚发展的桎梏,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上半年,内江市工业经济实现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特别是重点打造的电子信息增速高达84%;全市实有人口增加17.7万,增长6.88%,整个城市的活力进一步增强,扭转了人口快速流失的局面,从另一方面证实了内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又挂出了“作战图”。
锚定现代化,改革再深化。内江正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把改革推向前进,以改革激活力、强动能、促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内江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