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首批夏蚕丰收时节,内江蚕农有序采摘新鲜蚕茧供应市场。
“这一批蚕我们养了5张多,今天第一天采摘,准备明天摘完后拿到镇上统一收购。”在内江市东兴区双桥镇双流村鑫丝路养殖专业合作社宽敞整洁的蚕棚里,负责人刘棉勇正与家人一起忙采摘、摊晾、打包蚕茧,确保增产增收。
2013年,在成都开实体店的刘棉勇返乡养蚕。他改造一间100多平方米的民房作为蚕棚,流转土地种植桑叶。从那以后,由40多岁的刘棉勇夫妇、70多岁的刘棉勇父母、90多岁的阿婆和一放假就回家帮忙的儿子一起,四世同堂撑起了这个不大不小的蚕棚,也撑起了刘家的养蚕事业。
后来,在东兴区蚕桑服务中心组织的各种外地参观、学习活动中,刘棉勇不断学习养殖技术、积累种植经验,加上他自己爱钻研的个性,他进步很快。从第四年起,他养的蚕单张产量就稳定在了50公斤以上。技术和收入逐步稳定下来后,他成立了合作社,将蚕房扩建到了如今的600多平方米的规模。
“今年我们准备喂‘九季蚕’,现在这批已经是第四批了,预计产量有300公斤左右,能挣20000元左右。”刘棉勇检查着蚕茧的品质,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目前第五批小蚕正处于共育阶段,下一步他要继续精进养殖技术,把关蚕茧品质,稳扎稳打应对行情变化。”
宽敞明亮的“双层复式”蚕棚,整齐排列的方格蔟,一堆堆白花花的蚕茧,楼上楼下,十余名蚕农正娴熟地采摘着蚕茧……在位于十多公里外的高梁镇新牌坊村的“刘朱朱家庭农场”,是同样忙碌而有序的丰收场景。
今年36岁的蚕农朱治刚正在蚕房门口用喷火枪消杀蔟具。五年前,他投入约60万元,在村里建起了这座500多平方米的蚕房,随着产量和人员的不断扩大,今年,他将蚕房改造成了现在的双层复式结构,又新雇了几名村民就近务工。
“我一开始就在这里干活,已经有四五年了,一天能挣70元钱,遇到加班还有加班费,在这里养蚕还是比较轻松的,大家都是一个村的,老乡在一起干活也开心。”今年58岁的蚕农邹芳春一边熟练地采摘着蚕茧,一边愉快地跟老乡们打趣聊天。
“我这一季一共喂了12张蚕,预计能收茧660公斤,按照58元每公斤的行情来算,挣40000元不成问题。”作为一个“85后”,朱治刚从2020年开始养蚕,他告诉记者,“蚕养殖成本低、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他准备明年再扩大桑园规模、扩建蚕房,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据了解,今年东兴区首批夏蚕发种3506张,预计产茧175300公斤,均价58元/公斤,产值约1016万元。2024年,东兴区在全市范围率先推行“九批次”滚动养蚕,通过增加全年养蚕批次,减少每个批次养蚕的用工数量和劳动强度,优化现有劳动力资源配置,破解生产高峰期出现的“用工荒”难题,提高养蚕效率,增加蚕农收入,将小蚕茧变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