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5日-27日,“万千气象看四川——甜美内江行”二季度采访活动举行,中省市县四级媒体记者聚焦文旅融合发展主题,深入内江各县(市、区)探访文旅新业态新趋势如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市中区民族路内江牛肉面特色街区,1千米长的街道两侧,232户商铺中有餐饮店83家,其中面馆就有13家,可谓是“从街头吃到街尾”。记者们围绕牛肉面特色街区打造进行采访提问。
“我们正在打造民族路内江牛肉面风味街。”市中区旅游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舒其灵告诉记者,内江牛肉面素有“巴蜀小吃之首”的美誉,深受群众喜爱。民族路由于面食、小吃种类多,历史文化渊源深厚,成为内江传统的美食街区。
当前,市中区正在对民族路街区编制项目规划,重点围绕营造文化氛围、打造景观小品、培育餐饮业态、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提升打造。川观新闻记者以《特色街区“忙提档” 市中区着力“做好一碗牛肉面”》为题,对内江如何凭借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打造内江美食消费新地标进行了报道。

在资中县木偶剧团,青年演员李飞龙左手持主杆、右手持侧杆,5斤重的中型杖头木偶在他手中栩栩如生,他和妻子杨瑀平齐上阵,为记者们流畅地上演了一段《羽化成蝶》,木偶在他们手中走路、跳舞、化蝶,引人入胜。
“我们剧团一共有40人,20名演员中有18人都是青年演员,年龄最小的17岁。不论是实习期考试还是平时练功,演员都需要举一小时木偶作为基本功考核。”作为资中县木偶剧团副团长,李飞龙已是资中县木偶剧团年轻的“台柱子”。12年来,从静举木偶到形体身段,从木偶操到走台步,他都一一练习,力求做到“人偶合一”。

在威远县连界镇的川威工业研学旅行营地,营地的前身是一家停产的余热发电厂,当地在保留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打造展示长廊,生动再现发电史的演变。在电力科普馆中,多种互动体验装置吸引媒体记者们争相体验,沉浸式感受发电的原理。封面新闻记者制作了一段30秒短视频,简洁明快地展现一个充满特色的工业研学营地。



两天半的行程中,采访团还采访了资中县罗泉古镇保护与开发,隆昌市隆窑遗产博物馆的土陶非遗技艺传承,东兴区杨家镇金银嘴村的蒲葵种植、蒲扇加工业及文创产品开发等情况。内江市融媒体中心(筹)也将陆续对各个采访点位进行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的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