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时事 社会 发布 综合 百业 专题 | 热视 镜头 直播 | 市中区 东兴区 隆昌市 资中县 威远县 经开区 高新区 | VRH5读图 | 读报
理响甜城·见解感悟|新质生产力赋能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
来源:i内江 记者:资中县委党校 张文竹 编辑:唐中明 发布时间:2024-04-18 16:06:58
版权
声明
此稿件为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内江新闻网”,否则将依法追责,特此声明!联系电话:0832-508388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并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指引。高质量发展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新质生产力则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着力点。如何实现新质生产力赋能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须先厘清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纵观三次工业革命,创新是推动变革的关键助推剂。每次工业革命都伴随着重大发现,汽车、火车、电灯、电话、计算机等等,每一项重大发现背后都是技术的创新。一项项发明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各行各业的生产效率,推动社会生产力实现大幅度的提高。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即将展开,各个领域充斥着先进的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等,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需要实现根本性的变革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县域农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能为县域经济提供强大的动力。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蕴含着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工具优化跃升的基本内涵,新质生产力赋能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可以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工具三个方面优化探索路径。

(一)劳动者优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县域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难题是人才短缺,这大大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劳动者的年龄结构失衡,大量的年轻劳动者流向城市,传统农业劳动者偏老龄化。除此之外由于老年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限,农业种植技术以及现代化农机的操作难以熟练掌握。然而机械性重复的传统劳动生产效率有限,受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较大,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之下的县域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能够掌握新型农业生产技术、运用先进农业生产工具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进方向和必由之路。”大力培养能够掌握新质生产资料且具备实操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组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带动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和田间地头的实际应用。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导带动农户学习现代化农业技术,为有创业意愿的青年农民和农村留守人员提供现代农业生产知识的培训服务。通过专业化对接帮助他们掌握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以及经营管理的技能,从而使得更多的农民具备开展农业产业相关创业项目的能力。除此之外,鼓励更多电商加入农产品销售中来,支持农产品线上销售,促进农产品与城市消费者的对接。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劳动资料优化——开发新型生产工具

劳动者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改变,从而完成整个生产过程,“它们不直接加入劳动过程,但是没有它们,劳动过程就不能进行。”落后的劳动资料制约劳动的进行,先进的劳动资料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现如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一系列颠覆性的技术逐渐发展起来,现代化的新型生产工具将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而一些传统的、效率低下的生产工具将逐步被时代淘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赋能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根据本地的农业资源以及地理条件等改造劳动资料,提升传统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的绿色化、机械化、智能化。例如资中县的“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旨在破解丘陵山区农机“下田难”“作业难”的瓶颈,推动农机机械化发展。要实现更大的跃升还需进一步创新,引入智能农业技术,如农业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提高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水平。建立数字化的农业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全程追溯和数据分析。农民可以通过农业信息化平台及时了解农业生产的情况,进行精准农业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三)劳动对象优化——大力推进种业创新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动植物,新质生产力赋能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在劳动对象优化方面的着力点是种子的创新培育。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动种业的创新。对此需要建立科研平台,针对种子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开展种业科研项目。通过研究培育出适应当地环境和市场需求的优质新品种,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因劣质品种而导致的劳动浪费。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升粮食的品质,推动种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建立科研人员培训计划等方式,提升科研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科研平台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