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时事 社会 发布 综合 百业 专题 | 热视 镜头 直播 | 市中区 东兴区 隆昌市 资中县 威远县 经开区 高新区 | VRH5读图 | 读报
胰腺的各种问题,都有哪些中医治疗方法?
来源: 人卫健康 编辑:张艺馨 发布时间:2024-02-29 23:38:24

急性胰腺炎

中医古籍中并无急性胰腺炎的记载,根据本病的病因、发病部位及临床特点,将其归属于中医的“腹痛”“脾心痛”“胰瘅”范畴。

急性胰腺炎的病性以里实热证为主,病机演变以湿热瘀毒蕴结中焦而致脾胃升降传导失司、肝失疏泄为中心。

虽然都是急性胰腺炎,但不同病程及临床表现对应不同证型,治疗方法也完全不一样,这就是中医讲的同病异治。

急性胰腺炎初期

急性胰腺炎初期患者正盛邪轻,多为气滞邪壅证,如果患者出现右中上腹痛、两胁胀痛,气放出来就舒服了(矢气则舒)。

若一会儿“林黛玉”(善太息)、一会儿“张飞”(抑郁易怒),且恶心呕吐、嗳气呃逆、大便不畅,则为肝郁气滞证;可以用柴胡疏肝散合清胰汤,疏肝理气。

如果患者有胁肋胀痛、口苦泛恶、身目发黄、大便不调、小便短黄、乏力、食欲不振,则为肝胆湿热证;可以用茵陈蒿汤合龙胆泻肝汤或清胰汤,清利肝胆湿热。

如果患者有胸胁上腹硬满疼痛拒按、胸胁苦满、寒热往来、心烦喜呕、小便短赤涩痛、大便秘结,很可能是结胸里实证;可以用清胰汤合大陷胸汤,通里攻下、理气活血。

如果患者表现出腹部刺痛拒按、痛处不移、出血、皮肤青紫瘀斑,发热夜甚,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腹部可扪及包块,则为瘀热(毒)互结证;可以用泻心汤或大黄牡丹皮汤合膈下逐瘀汤,清热泻火、祛瘀通腑。

如果患者有寒战发热、烦渴多汗、呼吸喘促、烦躁不宁、恶心呕吐、神志不清、二便不通、皮肤花斑,则为内闭外脱证;当以小承气汤合四逆汤,通腑逐瘀、回阳救逆。

急性胰腺炎恢复期

急性胰腺炎恢复期,患者以腹胀、食欲不振、少气懒言、神疲乏力、恶心呕吐、呕吐清水、大便稀溏、面色萎黄或白为主要表现,则为脾气虚证;当以补中益气汤,益气健脾。

以少气懒言、潮热盗汗、短气自汗、口干舌燥、五心烦热、食欲不振为主的气阴两伤证;当以生脉散合益胃汤,益气养阴。

如果患者出现腹部拘急疼痛、喜温喜按、心悸虚烦、虚怯少气、面色无华、乏力、食欲不振,可确诊为中焦虚寒证;当以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如果患者出现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利、口干口苦、食欲不振、少气懒言、嗳气频频,实为寒热错杂痞满证;当以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患者出现腹部包块,影像学检查发现腹水、假性囊肿、胰腺包裹性坏死,患者有口干不欲饮、局部刺痛、局部压痛、皮下瘀斑等症状,可诊断为瘀血阻滞证;当以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小贴士

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属于中医“腹痛”“胃脘痛”“泄泻”“癥瘕积聚”等范畴。

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期

急性发作期如果患者表现为中上腹痛且痛窜两胁(矢气则舒,忧思恼怒则剧)、抑郁易怒、善太息、恶心呕吐、嗳气呃逆、大便不畅,可诊断为肝郁气滞证;常以柴胡疏肝散合清胰汤,疏肝理气、行气通腑。

患者如果出现上腹部及胁肋胀痛、口苦呕恶、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身热阴痒、身目发黄,可能是肝胆湿热证;此时应以龙胆泻肝汤合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通腑止痛。

患者如果出现腹部刺痛、痛连两胁、痛处固定拒按、疼痛夜甚,腹部或有包块、质软不坚,大便秘结,抑郁易怒,实为气滞血瘀证;当以膈下逐瘀汤,行气活血、理气止痛。

患者如果出现腹痛拒按、壮热便结、烦渴引饮、小便短赤涩痛、日晡潮热、口干口臭,则为热结里实证;当以大承气汤合保和丸,泄热通腑、消食导滞。

慢性胰腺炎恢复期

慢性胰腺炎恢复期,患者如果出现纳呆便溏、胃脘胀满、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少气懒言、时而腹痛,即可诊断为脾胃虚弱证;当以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

患者如果出现少气懒言、自汗盗汗、大便时泻时秘、口渴引饮、五心烦热、乏力少神,实为气阴两虚证;当以生脉散合七味白术散,补气健脾、益气养阴。

患者如果出现腹部包块、胀满刺痛、神倦乏力、形体消瘦、面色晦暗、纳谷不佳,则为癥积瘀结证;当以桂枝茯苓丸合膈下逐瘀汤,化癥消积。

还有一种阴阳两虚证,患者主要表现为形体羸弱、形寒怕热、溏泻无度,或见五更泻泄、潮热盗汗,或自汗、少气懒言、腰膝酸软,男子遗精阳痿,女子经闭;当以肾气丸或二仙汤加味,滋阴补阳。

#小贴士

胰腺癌

中医认为,气机不畅、脾湿困郁是胰腺癌的首要病因,正气虚弱、脏腑失调是发病的内在条件。

患者如果出现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按之舒适、面浮色白、纳呆、消瘦、便溏、恶风自汗、口干不多饮,可诊断为脾虚气滞证;治疗常以六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或六磨饮子等,健脾理气。

患者如果出现上腹部胀满不适或胀痛、发热缠绵、口渴而不喜饮、黄疸、小便黄赤、口苦口臭、便溏味重、心中懊侬,可能是湿热蕴结证;当以三仁汤、茵陈五苓散,清热化湿。

患者如果出现上腹部胀满不适或胀痛、腹部肿块明显、胸闷气短、食欲不振,或大便溏薄、肢体乏力,甚至面浮足肿,诊断为气滞湿阻证;可用二陈汤、平胃散,理气化湿。

患者如果出现上腹部胀满不适或胀痛、低热、午后颧红、盗汗、口干喜饮、便燥行艰,实为阴津不足证;此时当养阴清热,可选用沙参麦冬汤、一贯煎或增液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