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快上船哟,马上开船咯——”1月3日下午,内江市市中区白马镇渡口,摆渡人钟翠仙招呼岸边的乘客上船,她收起跳板,提起铁锚,解开纤绳,用一根长长的竹竿将船头调转,驶向对岸。
这套重复了27年的动作,早已形成了钟翠仙的“肌肉记忆”,从不会出错。这套做了上万遍的动作,将在水心坝大桥通车后定格成钟翠仙的回忆,也将定格成两岸乘客的记忆。
船工钟翠仙
近日,内江水心坝大桥成功合龙,这条巨龙横亘沱江之上,预计在今年春节前正式通车。对于摆渡人钟翠仙来说,她的渡船生涯即将退出历史舞台,迎来新的生活方式。
“刘大哥,今天还可以嘛,白菜都卖完了。”
“对噻,下个早班!”
“哥老倌,要过年了,该交年费了哟!”
“等桥修通了,哪个还坐你船哟,哈哈!”
和往常一样,渡船开动后,钟翠仙一边收费,一边与“老顾客”打趣聊天。
船上大部分乘客是水心坝村卖菜的农民,还有几个背着书包的孩童,他们或递上一元钱,或扫二维码付款。
等待
上客
“坐船的基本都是水心坝的菜农和上幼儿园、小学的娃娃,年轻人很少,只有逢年过节才看得到他们回来。”钟翠仙说,20多年来,她和这些乘客成了老熟人,大家在船上会拉拉家常,谁家种了几亩菜,谁家的娃考上了名牌大学,谁家的小伙看上了谁家的姑娘,她都了如指掌。不少乘客也见证了钟翠仙头上的青丝渐渐染上风霜。
解绳
起航
不到10分钟,渡船绕过一片被河水冲刷得奇形怪状的白色石滩,驶入对岸码头。钟翠仙搭起跳板、放下铁锚、绑好纤绳,将船稳稳停靠在码头。大家踩着跳板下船,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钟翠仙赶忙上前扶一把。
撑船
撑船
等待下一次发船的间隙,钟翠仙掏出身上的“老年机”,看了看时间。钟翠仙握住手机的双手布满老茧,手上的每条纹路都清晰可见,像一条条纵横的沟壑,手掌像苍老干枯的树皮。
钟翠仙的双手
发现记者在看她的手,钟翠仙解释:“不敢戴手套,怕影响操作,在船上待久了,手就变成这样了。冬天,江风吹到身上特别冷,脸上手上都要生冻疮,戴口罩都不管用,风湿也越来越严重。干这行20多年,早晨天不见亮就上船打扫卫生、加油、检查船况,一直要到晚上六点半收船,平均半小时发一趟,一天要渡二十来趟,逢年过节人多的时候,不能让大家等久了,一趟接一趟,很少有休息时间。”说着,她用手扶着腰直起身来,缓步走上码头,将跳板和纤绳收起,提起重重的铁锚,又用竹竿撑船,将渡船转向,向对岸驶去。
收费
渡船
夕阳西下,渡船在闪着金光的江面上来回游弋。27年,钟翠仙和渡船,在漫长而平凡的坚守中,为两岸居民筑起一座“桥”。钟翠仙说,身为水心坝村人,能为家乡人提供这么多年的便利,她深感自豪。
钟翠仙和乘客交谈
下客
绑纤绳
“我现在要站好最后一班岗,等大桥通车了,我就光荣‘退休’了。回家先好好睡几天觉,二十多年来老是担心船上的事,没有真正放松地睡过觉。休息好了就出去找点活干,也可以种菜,或者帮村里的种植合作社干活挣工资,大桥通了,机会多的是!”钟翠仙满怀希望地说。
靠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