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时事 社会 发布 综合 百业 专题 | 热视 镜头 直播 | 市中区 东兴区 隆昌市 资中县 威远县 经开区 高新区 | VRH5读图 | 读报
内江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发言摘登:为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产业强市和区域物流枢纽贡献智慧力量
来 源:i内江 记 者:记者 罗伊婷 编 辑:唐中明 发布时间:2023-01-05 17:01:38
版权
声明
此稿件为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内江新闻网”,否则将依法追责,特此声明!联系电话:0832-5083888

1月5日上午,政协内江市第八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大会现场,委员们凝聚共识,共叙内江发展。会上,7篇口头发言和34篇书面发言围绕党的二十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和市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助力“做大工业、做强物流、美乡优城、共同富裕”,为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产业强市和区域物流枢纽积极建言资政,展现政协担当。

多措并举打好“组合拳”有序降低内江工业用气成本

工业用气成本是影响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投资环境的晴雨表。为此,有效降低地方生产要素综合成本,一直以来都是地方政府和企业不懈努力的重要目标。来自经济界别的市政协委员章艳秋建议,着力完善天然气管网设施布局,围绕各县(市、区)产业发展需求,提前对接门站及配套支线建设,实现域内干网全覆盖。要持续提升资源就地利用水平,明晰全市重点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定位,引导高载能行业以及重点用能企业相对集中布局,降低天然气管网配套成本,全力提高工业用气保障能力,尽快启动乡镇燃气公司整县(市)整合试点,逐步理顺工业用气定价机制,鼓励城镇燃气公司采取“量价对赌”等模式,与政府引进的重大招商引资企业达成投产前三年的优惠气价机制,强化内部成本管控,实现降本增效,推动全市工业用气规模持续提升,营商环境优化再添新绩。

全力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蓄水池”

近年来,内江市先后出台《内江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施方案》等文件,采取了优化校点布局、完善考评体系、增加就业补贴等措施,为职业院校学生留内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取得了一定成效。来自教育界别的市政协委员游洁说,为吸引职业教育学生留内,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稳才留才工作还需要与社会发展、产业需求、学生发展等紧密连接。需要政府健全机制留才,蓄足“满池水”,建立由人社、财政、发改、教育等部门组成的保障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联席会议制度,常态长效搭建“线上线下”校企对接平台,针对高层次的高职毕业生留内就业出台优惠政策,推进高职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同时,学校要创新模式育才,引好“入池水”,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深化校企协同,强化就业指导,提高求职能力。此外,还需要企业优化平台用才,使好“池中水”,提供更多岗位,因岗设人;提供更好条件,提高高职毕业生的薪资和福利待遇;提供更大空间,加强技能培训,形成人才与企业之间的互补共振效应,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值赋能。

加快推进内江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内江市紧紧围绕“产业内江”目标,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巩固提升,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来自九三学社内江市委的市政协委员詹伟从把牢“产业、企业、招商、服务”四个着力点提出建议。他认为,在瞄准发展方向,聚焦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上,要做强“页岩气+”产业集群,做大“钒钛+”产业集群,做精“甜味+”产业集群,做优“装备+”产业集群。在夯实发展根基,培优做强企业主体上,要实施大企业倍增行动,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提升发展本领,强化招商引资实力上,要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围绕优势产业精准招商,持续推动党委政府“一把手”积极带头走出去对接项目、主动请进来亲自洽谈项目,持续做好项目签约和落地后的服务保障工作。在优化发展环境,建立服务企业长效机制上,要完善放管融合机制,强化企业要素保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吸引各类资本共建产业基金;发挥保险保障作用,创新发展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持续提升制造业发展整体实力,加速推进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

加快老旧小区改造 提升群众幸福感

内江市市中区共有老旧小区569个,建筑面积312万平方米,涉及居民50688户,其中有筒子楼218栋,6654户。近年来,在城市更新的有序推动下,已经建成城西街侯家巷、新华路西二巷、南门城垣等特色小区,进一步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由于历史原因,城市更新工作道阻且长,亟待破难解题。来自市中区联络组的市政协委员王岗建议,要按照“全局推进、系统谋划”思路成片推进,坚持做到“院内院外统一,住宅、市政、公共服务统一,硬件软件统一,建设与治理统一”。要拓宽筹资渠道,加大财政支持,想方设法争取各项资金支持,包装一批具有标志性、示范性、引领性的城市有机更新示范项目入库,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鼓励居民出资参与改造,多措并举最大限度拓宽老旧小区改造更新筹资渠道。要保留城市记忆,防止大拆大建,以功能先行、产业先行、生态先行的公园城市的发展理念,统筹现有城市资源,推动简单的开发建设方式转向,用新方法、新手段传承内江记忆。全力打造以四方块商业街、箭道街为主的甜城坊“四街三巷”,打造一个展示体验老内江特色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要成片规划,坚决扛起四川省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主战场大旗,以“点线有机串联”“见缝插绿”实现城市有机更新。要加强市区联动,盘活市统筹棚改项目闲置土地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带动内江城区联动发展。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打造“美丽内江•宜居乡村”

深入实施“美丽内江•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内江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重点。近年来,内江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有力有序有效落实各项重点工作,成效明显,但距离让农民群众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还有一定差距,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还存在一些短板。

来自特邀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张益提出建议,要着眼存在问题,理清整治“路线图”,深入千村万户全面摸排,坚持自上而下查找不足,明确重点,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清洁行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五大重点治理,持续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清河、清渠、清沟、清路、清院“五清”行动。同时,要着眼基础支撑,把准整治“关节点”,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人才引进,加持先进技术,为乡村振兴注入“核”力。

要着重宣传“弘扬文明新风 推动移风易俗”等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市、区媒体及自媒体平台,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手段,做好农村人居环境内容线上推广;通过农村大喇叭、坝坝电影、文化下乡活动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易学易懂的宣传形式,做好日常保洁、卫生防疫、文明如厕等知识的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群众理解、配合、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普及,引导农民群众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推进多式联运发展 打造区域物流枢纽

内江市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轴中心,公路网密度全省第三,铁路站点全省第一,周边紧靠4个千吨级货运码头、7个机场,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多个战略机遇和多项政策规划的有力支持为内江市发展多式联运,进一步打造区域物流枢纽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描绘了一张令人期待的“蓝图”,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来自民建内江市委的市政协委员魏琴认为,如何迎难而上,顺势而为,需要从精准把握政策,深度融入成渝地区物流体系建设;强化区域合作,补齐多式联运设施短板;完善物流载体,提升多式联运服务能级;建设信息平台,破解多式联运难点堵点;优化机构设置,整合力量发展多式联运五个方面努力。主动向上争取提升支点型物流节点能级,承接玻璃纤维、柴油机、汽车零配件等内江特色产业商品集散周转,差异化发展多式联运。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城市的互联互通,补齐多式联运基础设施短板,打通集疏运体系堵点断点。加快建设内江国际物流港、隆昌市物流园区、威远县综合物流园、资中县物流园区等重点物流项目,提升“一港三园”服务能级,尽早实现航空与水运、铁路、公路运输的高效衔接。强化信息化手段对多式联运的保障,加快实施物流中心联动工程、配送信息调配工程、物流园区提档升级工程,实现公铁、铁水的快速衔接,确保在运输全程中包括发运、计费、保险以及单证的一次性解决。同时。要整合各部门涉及物流行业发展的职责,优化机构统筹发展、形成合力,集中力量发展多式联运,打造区域物流枢纽。

突出“五联五共”建设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

近年来,内荣农高区作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历经不懈探索实践,成效初显,建设中面临一些问题也亟待解决。

来自隆昌市联络组的市政协委员朱慧建议,要在“机制联建”上突出协同推动,共筑区域发展共同体,通过搭建区域协同机制,健全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完善应急联动协作机制,解决发展难题;通过深化跨区域税收协作,建立税务部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机制,切实为两地企业减税降费。要在“规划联结”上突出谋划促动,共搭一体发展新平台。注重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明确“一城两园多基地”总体规划,共同布局重大功能平台、特色产业基地,壮大毗邻地区规模效应。要在“基础联通”上突出项目拉动,共建川渝合作桥头堡,树立“项目为先”导向,联合重庆市荣昌区向国家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切实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加快推进重大通道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川渝合作内江•荣昌产业合作示范园区配套设施建设。要在“产业联合”上突出融合带动,共创毗邻地区合作示范区,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畜牧科技城、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抓手,突出发展生猪、稻渔、陶瓷特色产业,共同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产业融合发展,联手打造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要在“服务联动”上突出政策驱动,共建互惠互利宜居地,研究出台共享服务政策体系,拓展“川渝通办”服务范围,优化政企服务,推动实现信息共享、异地受理、两地可办,实现园区建设融合共赢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