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时事 社会 发布 综合 百业 专题 | 热视 镜头 直播 | 市中区 东兴区 隆昌市 资中县 威远县 经开区 高新区 | VRH5读图 | 读报
理响甜城·见解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来 源:i内江 记 者:中共隆昌市委党校 龚超 编 辑:陈兰希 发布时间:2023-01-04 14:48:06
版权
声明
此稿件为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内江新闻网”,否则将依法追责,特此声明!联系电话:0832-5083888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共隆昌市委党校 龚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充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了解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深刻剖析当下人与自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认真领悟贯彻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中国选择的不可动摇的道路。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虽然只有短短六个字,但是“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想要做好是十分艰难的。

因为中国式现代化绝不是复制西方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特征就是中国式。它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自然环境脆弱的基本国情下的中国特色。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十年间提出的向污染宣战、节能减排、十年禁捕、低碳生活等都是为了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当今社会,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与生态环境治理不足之间的矛盾突出。基于此,要满足人民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生态以风清水绿天蓝。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主题是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关系着人类生存和发展,认识到“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要谋求发展,必须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在自然的保护中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阐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必须是两条平行线。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来就是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中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早期领导人毛泽东就意识到了环境治理是发展的基石,自然规律的普遍性和不可逆性必须遵循。然而,在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下,这一时期我们忙于发展经济社会,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难免疏忽,对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没有引起重视。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在不断突显。我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产力发展为主线,以不断调节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内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因地制宜修复生态,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落地生根。

21世纪以来,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位置,将其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身边就有不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农民保护青蛙,青蛙守护农田,稻米产量提升;海南划定生态红线,加大红树林湿地保护力度,生态维稳,经济持续发展;畜牧业发达地区,屎壳郎清理粪便,有效防止滋生细菌及传染病……透过一件件小事,我们要懂得对自然界中的生物存在敬畏之心,存在即合理,保护即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要认识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现代化之路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

二、人与自然发展中存在的生态问题

(一)生态系统质量功能问题

我国生态工程规划、组织和实践中存在不同生态类型各自为政的情况,很容易顾此失彼,急需转变思维,将生态系统的治理转变为一体化治理。草原生态系统中度和重度退化面积大,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遭受破坏,部分湿地、河道、湖泊生态自我净化功能降低或丧失。耕地质量下降、土地荒漠化、土壤石漠化。空气质量差、温室效应骤增、全球气候变暖。地下水污染、石油海洋污染、白色污染蔓延。

(二)生态保护压力问题

生态保护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我国地貌类型多,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现实矛盾也很多,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已经无限接近上限,环境治理上历史遗留问题多且不断积累多,存在旧账未还、新账又来的问题,修复任务举步维艰。重经济发展、轻生态保护的现象频发,过度开发利用,挤占破坏生态空间,扰乱生态以及牺牲固有生态环境换取经济骤然增长,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呈现负向增长趋势。

(三)生态保护和修复系统性问题

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压力大、阻力强,环境管理体制不完善、协调联动机制权责不对等。对于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急切性认识不够,缺乏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概念。生态工程建设治理单一化,建设项目东挪西借,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弱。

(四)水资源保障问题

水资源供给存在供需不对等、过度开发的问题,经济社会用水挤占大量河湖生态水量,水生态空间不足,长时间大规模过度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塌陷、淡水资源遭受破坏,存在对流域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用水保障、水质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不足的现象。引发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城市中存在不合理人工绿化,乱挖乱建,使水资源紧缺情况雪上加霜,水系循环遭受严重破坏。城市废污水排放总量高,河流土壤纳污能力超限,污水排放体系建设规划不合理,地下水污染严重,影响水环境。

(五)投入机制单一化问题

建设投资以政府投入为主,资金投入少,投资渠道单一。生态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多为边缘穷困地区,地方财力不足,存在等靠要的错误思想,生态建设工作难以推进。缺乏激励政策和措施来刺激社会企业投资意愿,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高付出低回报现象、项目运营风险多,大多数为公益性,在市场化投入机制作用下,缺乏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以至于投入单一,缺乏多元化投入机制。

(六)科技技术创新问题

缺少科技服务平台,服务体系不健全,生态保护修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缺乏实地调查、科学监测、智能评价,难以提前预警,缺乏区域间信息共享机制。生态保护和修复标准体系不完善,新技术研究难、推广难、创新难,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作用,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存在脱节现象,实施机制不完善,关键点存在技术瓶颈。

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把握发展与保护相结合,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1.找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结合点

明确发展追求,充分认识经济社会要发展,环境保护是基石,推动各类产业走科技先导型,向绿色低碳转型,坚持资源节约,持续生态保护的发展道路,将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充分认识到企业要发展,环保须先行,坚持在环境保护中建设发展道路,在发展中加固环境保护屏障。坚持走开放性、跨越性、特色性、整体性新型工业化道路。

2.把握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

科学判断2035年到205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不断激发创新活力,释放发展红利。充分评估目前面临的生态保护问题,实事求是地发展经济,拒绝不评估不规划地搞一刀切行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二)加大环境污染防治,促进生态永续

1.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

遵循五少两高原则(能耗、物耗、占地、运量及污染为五少,产品附加值及技术密集程度为两高)。整顿高能耗、污染大、用水多的工业企业,倡导绿色低碳节能,引导企业创新技术及转型升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倡导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一、二产业发展动能,发展与保护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倡导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

革新现存生产工艺,积极推广发展新型节能技术工艺,减少工业废水的产生和排放,降低产品用水量,利用清洁能源、清洁生产工艺、绿色低碳原材料、低碳技术制造产品,设定标准值,控制生产全过程污染物排放量。在制药工艺、造纸工业、稀土行业已应用的很多清洁生产技术值得借鉴。

3.促进废水资源化,废水多循环再利用

变废为宝,回收废水中的有用物质,既可增加经济效益,还可减轻废水处理负荷。大量废水排放,加重环境负担,污水净化至深度再生水标准,再次投入生产生活中,可以用于农田灌溉水、生活杂用水、景观用水、冷却水等。污泥经稳定化处理并脱水后,可用于堆肥;污泥消化产生的沼气可以用于沼气发电;深度干化后污泥可用于建材等领域,有效加强资源利用率。

4.完善环境管理体制,加强监督管理

建立并完善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污染物控制的相关法规条例。对那些不合规污染企业,要坚决关停并转。要严格管理产生废水的污染源,加强污水治理,严格控制废水达标率。制定监督体系,不定期不定点巡察,责任到人责任到事。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畅通举报渠道,制定奖惩机制,设立企业红黑榜,促进自治与共治相结合。

5.创新污水处理技术,提高污水治理水平

科技发展,则国家发展;科技进步,则国家进步。我们的发展是建立在科技上的,不断开发污水处理新技术,降低工业废水产生,多循环利用工业及生活废水,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数字模型远程操控,准确控制污水的量,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采用生态组合的新技术有效处理污水,在污水处理中加入处理味道的技术,利用生态组合技术的破碎技术,将污水中沉入地段的污物与可利用的水资源有效分离,污水处理技术的改革和创新十分必要,还需要多方共治、献言献策,抓源头、勤治理、讲落实,提高水污染治理水平。

(三)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1.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建设国家级主题公园

明确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定位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地貌景观多样性,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的原真性、整体性、系统性特征,科学合理确定自然保护地的类型,完善顶层设计,合理确定国家公园数量及建设总方针。依托生态环境监管平台和大数据,进行差别化管理,建立监测体系,运用信息化手段,对自然保护地监测数据统一收集,精准分析,全面掌握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构成、生物分布情况与环境动态变化情况,做到风险先评估早预警生态风险,定期统一发布生态环境状况监测评估报告。

2.利用现有人力资源修复生态系统

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双向进行,落实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我国现存22.4万民间环保组织从业人员,扩大政府与其沟通渠道,完善地方群体性环境保护组织机制,规范管理模式,提供能力培训,推动其就地制定禁止砍伐树木、破坏植被等村规民约。依据当地生态习惯确定封山育林的位置,种植相适应的树木,以此局部减缓温室效应带来的危害,防止极端天气造成的其他自然灾害。

(四)大力倡导节能减排,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充分认识当前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明确节能减排就是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倡导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倡导合理用电、节约用电,推进技术创新,健全节能考核机制。建立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加强利用可再生能源替换化石能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促进多能互补、扬长避短,破除能源壁垒,提高能源利用率,促进能源级工业体系转型升级。

(五)多方共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

1.政府倡导绿色低碳产业,鼓励新兴企业建设

倡导资源循环,废弃物再利用,加大资金投入绿色产业环境的发展,优化产能布局;完善法律体系建设,秉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原则,教育与惩罚并举的方式,设置红黑榜,加强对污染问题企业的整治与惩处;大力宣传绿色低碳出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发展口号,深刻意识到环境治理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一件事,让环境美才是生活幸福这一意识深入人心。

2.企业主动作为、自查自纠、上下联动、绿色发展

认真领悟贯彻新时代新的发展理念,自查自纠是否存在高消耗、不规范排污、二氧化碳排放过量等影响环境的问题;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生态环境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发展新要求,创新发展新模式,对企业进行改造升级;倡导绿色领导力管理思想,联动企业上下游合作伙伴,自觉做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对于企业可能存在的环境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要深刻认识不足,向政府积极报备,联合攻关,侧面推动企业高质量高标准发展建设。大力发展和运用能够大幅减少能源消耗和直接温室气体排放的新低碳技术,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工作,加强能源、资源集约管理,主动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升级。

3.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树立环保意识,监督企业绿色发展

环境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要坚持人民至上,并让人民参与其中。人民群众要从自身做起,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绿色低碳出行、污水有序处理、垃圾分类规范投放,积极主动宣传环境保护知识,主动参加环境保护,争做志愿者;对身边的污染环境行为主动制止,对看到的污染企业快速举报,对所了解的污染情况积极反映,主动作为,我们将会拥有一个风清水绿天蓝的美丽中国。

四、结语

“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认真领悟贯彻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促进生态环境稳步改善,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