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区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推进农村面貌改善行动,聚焦“系统谋划、完善机制、优化服务”,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聚焦系统谋划,让乡村治理更有广度。完善组织体系。市中区成立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专项工作组,组建工作专班,落实区级领导包镇走村、部门定点帮扶攻坚、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联户、村干部经常入户走访制度,形成上下贯通的“区镇村”三级组织体系。建立3个镇级片区党组织,7个村级片区党组织,实现区域产业联合发展。凝聚人才合力。深入实施“头雁”“淬火”“蹲苗”“春苗”四大工程,全覆盖培训村党组织书记84名、抓好新一轮驻村干部、选调生轮换,选优配强区级后备力量87名,大力开展“甜城英才”“优秀农民工回引”“大学生返乡创业”等人才计划,回引乡村规划、农业科技、农旅发展等专业人才617名,持续推进“农村家庭能人”培养,以“农村家庭能人”实训基地为主阵地,培养乡村振兴实用人才1.9万名。汇聚群众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开设美乡优城信息专栏,采取拍摄宣传片、召开座谈会、入户宣传等方式广泛发动党员群众参与,激发乡贤主动参与农村面貌改善行动的积极性,引导各类组织、企业等资源向农村集聚赋能,推动农村面貌改善行动走深走实。
聚焦三治融合,让乡村治理更有力度。坚持民主自治。市中区通过实施阳光村务工程,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小微权力一点通”等制度,指导各村结合实际制定“村规民约”,全面推行乡村治理“红黑榜”和“积分制”,充分激发群众民主自治活力。史家镇方田村探索“五问于民工作法”获评全省基层群众自治优秀案例。坚持依法治村。聚焦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能力提升,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育“法律明白人”552人,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3个,“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个。坚持德治润村。着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开展“中区志愿·携手圆梦”活动上百场,覆盖群众7000余人,评选“好媳妇”“好公婆”121人,开展先进典型挖掘评选推荐,2人获评“内江好人”,实施“百村千户”示范行动,5个村50户家庭获评“内江市乡风文明示范村”和“内江市乡风文明示范户”,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聚焦优化服务,让乡村治理更有温度。实现老有所依。市中区不断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乐养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以政策牵引,打通集中供养通道,累计投入养老服务发展资金1.55亿元,建设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14所、互助养老服务站点4个,以“党建红”托起幸福“夕阳红”。实现住有宜居。深入实施“六净六顺”工程,截至目前,发动群众7000余人次,整治脏、荒、乱等问题78处,清理入村和村内道路511.6公里,水域106.6公里,垃圾844.2吨,改建拆除土坯房121户,拆除、改建偏杂房1200户,建设精品小院17个。实现事有回音。坚持以“甜城办”下沉基层建设工作为抓手,着力推进便民服务“一件事一次办”行动,依托“线上平台办+线下帮带办+手机掌上办+村级直接办”的四办服务模式,分类制定工作清单,全方位多渠道优化便民服务,确保群众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截至目前,已梳理出四类清单136项,为1.4万余名群众提供帮办代办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