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宫并非宫廷建筑,而是由粤籍商人出资所建之会馆,属明清时期的宫庙建筑。
南华宫并非地方独有,在川渝地区,这些青瓦白墙的客家建筑如同时代泼就的墨点,在各地晕染,生长,又开出花来。
说到内江的南华宫,仅资中便有两处。
我们此次去到的这一处,在导航上尚不明确,当我们寻到它,却发现它又分明位于资中城区,距离车流熙攘的闹市,仅有数米之遥。
2025年6月9日,阴,内江市资中县重龙镇中顺街33号,南华宫修复工程现场外,六旬的文物保护工作者李向东已早早来到此处等候。
南华宫外有堆积成小山的砖瓦,这些砖瓦大多数看上去饱经沧桑,极少数则明显呈现出鲜亮的成色,似乎准备好了与其余“老者”共同迎接下一个百年。
“明清时期,两湖两广的客家人迁居四川,在当地修建的会馆,常用来议事、解决家庭事务,”李向东娓娓道来的空隙,一行人已经来到风火墙下的侧门,“资中这处南华宫是典型的清代建筑,有鲜明的客家风格。”
当脚下的地面由裸露的土石变为施工方临时搭放的木梯时,仿佛思绪都随着脚步颠簸起伏,我们会通过这面门,进入另一方天地。
在外围现代建筑的簇拥下,南华宫被衬得并不高大,却在风火墙的掩映中怡然自踞现代城市的一隅。
不同于宫廷建筑的极致华美,南华宫的建筑保持着古朴典雅的风格。
门窗、屋梁上的木质镂空雕花寄寓“出门见喜”,地上与屋脊上的石刻则被寄托了审美情趣和奇思妙想。
于大观中见精巧,于细微处见真章。
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当时的人有着怎样的思想?过着怎样的生活?
每当我们看见文物的时候,这些问题总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
施工现场,一名工人正往门上涂抹膏状物,粉粉嫩嫩的视觉效果为这处年迈的古建平添了几分生趣。
“这是上腻子,为的是平整木料,我们都是传统工艺,”手上不停、眼神专注的施工人员解释道,“以前古人也是这样做的。”
在腻子自然风干之后,这扇木门会被喷上红漆,着上靓丽的“红妆”。
“你知道什么叫‘最小干预原则’吗?”李向东正色发问。
“就是可逆性或不影响今后再修复的原则,”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后,李向东指着面前的柱子解释道,“比如说这根柱子有一半坏了,我们的修复就是建立在没坏的另一半之上的。”
保护性修复,修旧如旧。
言谈中,我们能感受到李向东对文物及维修进度的了解之深,但这种深度是否仅仅出于工作的本能?
走到后殿时,李向东对我们说:“八九十年代时,我的父亲曾在资中县党校工作,因此我在南华宫内住过较长一段时间……”
这的确是一段不凡的经历。突然,我下意识抬头看了看南华宫内被飞檐翘角分割成几何形状的天空,不知道李向东当年是否也曾在深深庭院中漫步,也曾抬头看过有着青色烟霭的天空?
此时,工人们的劳作带起大大小小的风,随之飞舞的木屑与灰土宛若被历史的穿堂风惊起的尘埃。
资中县城的南华宫前身其实是一座名为“天庆观”的道观,后经改建为会馆。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增修后更名为凤鸣书院,民国时期曾作为粤东小学、岭南中学校舍。1949年后,这里一直作为培养干部的学校。
历史的长河不曾停止奔流。当客家人走出会馆,走入资州的人群之中;当莘莘学子走入此处,步入知识的殿堂;当工人离场漆味消散,这里将迎来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在展陈的史料中续写“状元之乡”文脉。
据施工现场负责人介绍,南华宫主体建筑工程已完成99%,我想,许多像李向东这样的历史文物爱好者和文物保护工作者,都深深期待着余下那1%的实现吧。
【延伸阅读】
南华宫保护维修项目位于资中县重龙镇中顺街33号,于2025年2月末开工,目前主体古建筑维修项目正在完成收尾工作,将于近期完工。
后续工程将改造南华宫原一进院戏楼及厢楼,增设陈列展览,将其打造为集文化展示与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公共空间,争取今年国庆前面向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