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隆昌市圣灯镇梨园村的“四川隆昌土陶丁敬民非遗工坊”,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隆昌土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丁敬民用四十年如一日的执着与匠心,将一团团泥土塑造成一件件赏心悦目的陶器,让土陶非遗技艺在传承中破茧、在创新中重生。
四十年如一日 以匠心塑造千年陶魂
五月的尾声,走进四川隆昌土陶丁敬民非遗工坊,目之所及皆陶艺的天地。形态各异的陶器静列其间:造型简约、古韵流淌的民用陶罐散发着实用之美;雕刻着饕餮纹的工艺陶瓶透露着艺术的气息。
在工坊中央,身着醒目红装的丁敬民正全神贯注于陶泥世界。只见拉坯机飞速旋转,丁敬民沾满赭色陶泥的双手沉稳而灵动,指尖在泥坯上滑过,或轻或重。渐渐地,一团寻常的泥土在他手下舒展,一只陶器的雏形便显现出来。
在工坊一隅,一个约1.4米高的棕红色的土陶酒罐引人注目。据悉,这是丁敬民倾注心血,为献礼202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十周年暨景德镇陶瓷大学研培故事征集活动所制,可盛装千斤水。
“从泥土到成品,将近20天的心血。”丁敬民用粗糙的手掌拍了拍陶罐,目光停留了好一阵。“每一步都急不得,尤其是等待陶坯水分均匀蒸发后,稍有差池就会导致开裂。”
话语间,丁敬民那份匠人对器物的珍视与深沉的热爱,清晰可见。从12岁拜师学艺,到如今的知天命之年,丁敬民与土陶打交道已有40年,他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全卦子老师”。
泥与火的交融 碰撞出非遗技艺
隆昌土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至今已有超过1200年的深厚历史。据《隆昌县志》记载,1949年前,隆昌圣灯等地有60家土陶作坊,主要采用隆昌土陶柴烧技艺。2012年,隆昌土陶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23年,隆昌土陶柴烧技艺入选第九批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隆昌土陶柴烧技艺讲究“泥与火”的自然交融。选用当地特有的黏性陶矿泥,历经选土、制泥、拉坯、修坯等工序,再以香樟、柏木等硬木在柴窑中进行烧制。
制泥环节最见功底。陶泥需经过打泥机细化、池水发酵、二次精打。“以前没有机器的时候,全靠人工摔打,泥料的黏性全凭手感。”丁敬民一边演示揉泥动作一边说道,“现在即使用机器打泥,也要反复三次。打泥之后,还会进行手工柔洗,这样才能更好地去除杂质,否则烧制时就会出现气泡。”
装窑也是一项技术活。陶坯需要错落摆放,窑门用土砖封死,要在1200~1300℃的高温中烧制三天三夜。烧窑时,烧窑师需要时刻密切观察窑内情况。经历这些复杂工序制作而成的土陶,硬度大、密度小、耐酸碱、透气性好,不浸不漏,能吸收土壤和空气中的微生物,被称为“会呼吸的土陶”。
“这只虎韵饕餐瓶的双虎耳,就是窑火与陶泥碰撞出的意外之美。”由四个部件组合而成的《虎韵饕餐瓶》,斩获第十届中国陶瓷名家名作展金奖。
从“卖罐子”到“传文化”的破茧之路
“十年前,一个小花钵10块钱都没人买。”回忆过往,丁敬民语气中透着苦涩。那时,现代化工业陶以低价冲击市场,手工土陶由于成本高、花色单一,销路一度萎缩,仅靠销售周边村镇维持经营。
其间,一位银行工作人员点醒了丁敬民:“不能只守着‘泥饭碗’,要走文化发展道路。”并在丁敬民资金短缺时,积极帮其跑贷款、做直播,打开销路。
“有人建议我成立农村企业股份公司,转型发展‘民用+工艺+文化’的复合业态。”丁敬民说。
2021年底,从未接触过工艺陶的丁敬民拜师荣昌陶非遗传承人刘吉芬,学习工艺品制作技艺。
没有出过远门的他,开始到成都、重庆、江苏宜兴等地考察学习,开阔思维和眼界。2023年,参加景德镇陶瓷大学非遗传承人研修班,苦练拉坯等技艺……
丁敬民的女儿丁淯琳,从小耳濡目染,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大企业的工作回乡,利用自己的智慧,为土陶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丁淯琳通过开展土陶文旅研学、举办线下土陶制作培训、利用抖音平台等进行宣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梨园村,亲身感受土陶制作技艺的独特魅力。
2024年6月,丁敬民非遗工坊与景德镇陶瓷大学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共同为促进非遗发展贡献力量,泸州虎贲教育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活动战略合作基地也在此落地。
“为了更好地传承土陶制作这项技艺,我们工坊与一些学校建立了教育实践基地,每年,内江、泸州、宜宾等地众多学生前来学习体验土陶制作。”丁淯琳介绍,不少全国各地土陶非遗传承人、土陶爱好者也来到工坊参观交流,让隆昌土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工艺出彩泥里生金 薪火相传窑火不熄
“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丁敬民的非遗工坊墙上挂满了荣誉证书和奖牌。2023年,丁敬民在景德镇全国陶瓷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暨2023年全国轻工陶瓷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中摘得铜牌;2024年在“千年荣昌·手艺新生”荣昌陶艺技能大赛暨第十届全国陶瓷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川渝赛区选拔赛成人组拉坯造型中荣获二等奖。
一直以来,隆昌土陶柴烧技艺得到隆昌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大力支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筹措资金修路、打造沿古宇湖风景区到圣灯山旅游带等一系列措施,助力隆昌土陶柴烧研学和旅游有机结合,确保这项非遗项目传承有序、发扬光大。
如今,在丁敬民的引领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在学习传承这门技艺,将工坊打造成行业研学领域标杆,还有效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让隆昌土陶真正实现“泥里生金”。
面向未来,丁敬民心怀蓝图,计划扩建龙窑,将研学课程体系化、规范化。“让娃娃从小摸陶泥,手艺才不断代。”他语气坚定,饱含着对技艺永续的深切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