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东兴区田家镇火花村9组,一个个大棚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工人们忙着采摘番茄、海椒、丝瓜、茄子、四季豆等新鲜蔬菜。
在这片繁忙景象中,52岁的种植大户刘凡辉驾驶着小三轮车,穿梭于合作社与田地之间,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运输工。
对于刘凡辉来说,田地不仅是劳作的场地,更是梦想的沃土。每一垄整齐的菜畦,每一株青翠的幼苗,都承载着他从青涩少年到成熟农人的成长印记。
初涉农事,风雨同舟
刘凡辉的农业梦始于1989年,那时他只有十几岁。由于家离城市较近,全村以种植蔬菜为主,祖辈便开始从事这一行业。
1996年,他首次接触大棚种植,开始种植海椒、茄子、豇豆、番茄等作物。
2003年,他走出东兴区东兴街道红光社区,到苏家乡(现白合镇)承包土地,扩大种植面积,还一度与供销社合作,规模少的时候几十亩,多的时候达到240亩。然而,由于管理不善,这段时期并不顺利,甚至曾因亏损58万元而陷入困境。
面对挫折,刘凡辉没有放弃。他意识到,农业需要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2005年至2013年间,他缩减了管理队伍与种植面积,亲自打理菜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13年后,他的“农业梦”再度腾飞,种植面积扩展至五六百亩,尤其是在资中县银山镇的成功,让他赚了不少钱。
2018年,他回到东兴区,承包了80亩地,安装了150个大棚,建立了如今的种植基地。
风雨之后,终见彩虹
2020年至2021年,刘凡辉的蔬菜基地迎来了丰产期,特别是豇豆这一品类,产量极高,每天可采摘上千斤,销售额达数千元。他自豪地回忆:“豇豆结得像挂面一样,每天都能卖出好几千上万元。”
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导致道路封闭,使得蔬菜无法外运,不得不用来喂鱼,这次打击让他一度住进了医院。
好不容易缓过来,2024年,东兴区却遭遇“7·13”暴雨洪涝灾害,刘凡辉的60多个大棚被淹没摧毁,损失近30万元。
尽管如此,刘凡辉依然保持对蔬菜种植的热情。
今年,刘凡辉栽种了5000多株西红柿,这些西红柿皮薄、红瓤、味浓、甜度高,口感细腻翻沙,深受市场欢迎。“西红柿主要销往内江本地及成渝的高端市场,批发价高的时候可达6-7元/斤,旺季也能达到3-4元/斤。”
此外,他种植的水果黄瓜在市场上也颇具优势,价格比同类其他黄瓜高出一半;种植的丝瓜更是每次一到批发市场就被抢购一空。
学习创新,追求卓越
成功的背后,有什么秘诀?当被这样问及时,刘凡辉脱口而出:“在于不断学习和勇于尝试新事物。”
闲暇时,刘凡辉喜欢看看抖音,学习别人的种植经验。
去年,他就在刷抖音的过程中,看到一个视频,里面的丝瓜结得密密麻麻,煞是喜人,令人羡慕。他当即就决定,要找到这样的种子。
于是他按照视频给出的地址,开车前往考察学习。“跑了两趟,油费都花了一两千元。”两次实地考察后,终于成功对接。当年,他就试种了400株这一品种的丝瓜苗,结果让他喜笑颜开。
“根系发达、产量高、口感好、市场欢迎度高,一株结出的丝瓜能卖40元,比一般品种产出价值高2倍。”今年,刘凡辉购买了4800株这样的丝瓜苗,明年还准备继续扩大种植规模。
为追求好的品种,他也敢于“冒风险”。有一次,他看上一个番茄品种,但对方打破常规买卖模式,要求提前半年支付定金。“30包种子1.8万的定金,我当时有点迟疑,但内心挣扎过后,还是决定把定金付了。”第二年,他如愿拿到种子,也种出了理想的番茄。
当然,为求得好的蔬菜品种,刘凡辉也有吃过亏、上过当。
去年,他花了近3000元购买的阳光玫瑰、5388小番茄、甜百万番茄、清甜二号小番茄、水果黄瓜等品种,就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经历。
经过近40年的摸爬滚打,刘凡辉总结出: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他冷静思考本地气候、土壤等条件是否适合新品种,实地考察、多方验证后再做决定。
展望未来,刘凡辉计划发展精细农业,通过加大设施和技术投入,提高管理水平,确保产品高品质和高收益。
记者手记:
刘凡辉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一位“农民企业家”紧跟市场、善于学习、舍得投入的精神写照。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农业虽然充满挑战,但只要坚持和创新,终将迎来丰收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