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中区朝阳镇周坡村有一位小龙虾养殖大户,他从2017年退伍后,回到家乡发展稻虾综合养殖,不仅自己闯出了一条致富路,还带动周围30余户村民一起致富,成为了当地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他就是退役军人,95后小伙——冯礼。
从军营到田间
2017年9月,冯礼从昆明某部队退役,和战友不同,他没有选择稳定的工作,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农业。“在部队休假的时候,我在网上看到小龙虾养殖市场前景广阔,尤其是稻虾模式,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也能增加经济效益。”5月21日,记者来到内江腾丰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看到冯礼正在和家人交流。
“当时看到湖北等地的小龙虾产业很火,我就想,我们四川的气候、水质也不错,能否尝试一下?”带着这个想法,冯礼一退役就到隆昌、资中等小龙虾养殖基地区考察。“和朋友一起考察、研究后,发现这个产业能干,销路不愁。”冯礼信心满满。
于是,冯礼与朋友合伙,立即到朝阳镇太仆村流转了180亩土地,开始了他的养殖之路。
从亏损60万元到盈亏平衡
在太仆村养殖期间,冯礼与朋友天天待在基地里每天精心照料小龙虾,然而,由于缺乏实际养殖经验,技术又不成熟、管理不善等诸多问题,导致小龙虾大规模死亡,第一年就亏损了60多万元。
“那段时间睡不着觉,看着死去的虾苗,感觉天都塌了。”回忆起这段经历,冯礼的语气仍带着一丝苦涩。
看到眼前的景象,合伙人选择了撤资,但冯礼却不愿意放弃,2019年,他又在凌家镇流转80多亩土地重新起步。
“这次我没有盲目地养殖,白天,到经验丰富的养殖户家中‘拜师学艺’,晚上,在手机上观看教学视频,查阅专业文献,那段时间常常学习到凌晨。”冯礼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反复实践,冯礼逐渐掌握了小龙虾养殖的生长规律、繁殖技术、病害预防等,终于,他的养殖场实现盈亏平衡,第一批优质小龙虾顺利销往内江、成都等地。“这一次虽然没赚钱,但也没亏钱,我还是挺高兴的,对接下来的养殖也更有信心了。”冯礼微笑地说。
带动乡邻共同致富
随着养殖技术日益成熟,2020年至2022年,冯礼养殖小龙虾稳定发挥,小赚了一笔,于是,他开始扩大养殖规模。2023年,他回到周坡村,流转了150亩土地,同时也带动了30余户村民一起养殖。“我把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统一提供虾苗、饲料,再统一收购销售。”在冯礼的带动下,合作社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到3000亩,成为朝阳镇颇具影响力的小龙虾养殖基地。
此外,冯礼还积极探索“稻田养虾+白乌鱼”的养殖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实现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在了解了相关政策后,2023年首次尝试“稻田养虾+白乌鱼”养殖模式,当年11月,第一批白乌鱼上市,亩产200斤,亩产值达4000元,收益还行。”冯礼笑了笑。
小龙虾养殖也给附近的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每年在栽秧、收割、收小龙虾等阶段,都需要工人,目前,合作社年用工量超1000人次,发放务工费用超10万元。“以前外出打工,一年到头见不到家人,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村民王大姐笑着说。
让家乡的小龙虾走得更远
“现在我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2024年,又在永安镇流转了240亩土地养殖小龙虾。”冯礼看着眼前的虾田说,“目前,凌家镇、朝阳镇、永安镇的小龙虾养殖状况良好,今年第一批小龙虾产量达到了6万多斤,产值有140万元。”
未来有什么规划?面对记者的提问,冯礼毫不犹豫地说:“当然希望让家乡的小龙虾走得更远。”
他还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提高小龙虾的规格、品质、产量等,通过技术管理,让虾苗早出、早上市,抢占市场高价期。“另外,我还想带动更多的村民一起养殖小龙虾,扩大合作社的养殖规模,让大家共同增收致富。”
记者手记:
从退役军人到养殖大户,从亏损60万元到年产值百万,冯礼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精神,也证明了只要肯钻研、敢拼搏,在广阔的土地上,同样能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