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时事 社会 发布 综合 百业 专题 | 热视 镜头 直播 | 市中区 东兴区 隆昌市 资中县 威远县 经开区 高新区 | VRH5读图 | 读报
特写|“鸽妈妈”袁志华:2000只鸽子的温柔守护
来源:i内江 记者:内江融媒记者 陈兰希 编辑:黄梅 发布时间:2025-05-23 17:12:46
版权
声明
此稿件为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内江新闻网”,否则将依法追责,特此声明!联系电话:0832-5083888

清晨5点,威远县连界镇的山雾还未散尽,鸽房里的咕咕声已此起彼伏。

袁志华踩着露水推开铁门,2000多对肉鸽齐刷刷仰起头——这是它们熟悉的“开饭铃”。

51岁的她麻利地戴上橡胶手套和口罩,指尖在饲料桶和笼架间翻飞,动作轻柔得像在给婴儿喂奶。“小家伙们精着呢,少一粒玉米都要冲我嚷嚷。”她笑着抹去额头的汗珠,露出纹过的眉毛,淡青色的痕迹在晨曦里若隐若现

工作日志的扉页上,“鸽妈妈”三个字被晨光镀成了金色。

饲料与数字:在重复中雕刻光阴

鸽房入口的小平台,是袁志华的“微型战场”。

简易的架子搭起的平台,手套磨破了拇指,铁剪缠着胶布,最醒目的永远是那本写满密密麻麻数据的日志。“7号笼新产蛋2枚”“23号笼雏鸽体重达标”……这样的记录,她每月要写满一整本。

“养鸽是门精细活。”她掀起一笼正在育雏的鸽子,掌心托起一只绒毛未丰的幼鸽。2019年刚入职时,她连鸽子公母都分不清,如今却能通过粪便颜色判断健康状况。

“小鸽子像娃娃,头三个月最娇气。”她独创的“三查法”(查食量、查羽毛、查精神)让雏鸽成活率提高到98%,连技术员都竖起大拇指。

她要拉动20次50斤重的饲料桶。小个子压低了重心往前拽,有次倒料时桶沿磕破了膝盖,她只摆摆手:“鸽子饿不得,它们又不会自己叫外卖。”最动人的是她查笼时的模样——踮脚查看高层鸽笼时眉毛会不自觉地扬起,蹲下检查雏鸽时口罩上方会弯出月牙形的笑纹

枯燥?袁志华从不否认。每天8小时重复着配料、喂食、记录,但她总能在细节里找到乐趣:发现一对鸽子“谈恋爱”会偷偷给它们加餐,看到雏鸽第一次扑棱翅膀比自家孩子学走路还激动。

“六个月把小肉球养成健壮鸽子,就像把一篇作文改到满分。”她抚过日志上已成册的产蛋曲线图,那起伏的线条是她写给时间的诗。

鸽笼与家:两处牵挂一样情深

工作服口袋里,袁志华永远备着两样东西:鸽舍钥匙和孙子的照片。

大儿子在成都安了家,小儿子正读小学,她把对孩子的思念都揉进了鸽粮里。“鸽子也认人,有回我请假一天,回来时它们集体绝食抗议。”说这话时,她正往食槽里添着豌豆——那是产蛋鸽的“月子餐”。

丈夫老李最懂她的执着。去年夏天暴雨给鸽舍造成积水,她顶着塑料布在雨里抢运种鸽,浑身湿透却把日志裹在怀里。“这些数据是鸽场的命根子。”如今每个笼子编号旁都多了彩色贴纸——这是她发明的“快速识别法”,红色代表待产,绿色代表需补钙。

休息的时候,她常蹲在院坝里教邻居养鸽技巧。有人问她为啥不跟儿子去城里,她指向鸽房:“你看那只戴脚环的‘白头翁’,它孵化的那天,我孙子刚好出生。”暮色中,归巢的鸽子掠过她眼角的皱纹,那里盛着连界镇的山风与夕阳。

傍晚的鸽房渐渐安静,袁志华在日志上落下最后一笔。

明天,又会有新生命啄开蛋壳,又会有乳鸽飞出笼门。这个初中文化的农村妇女,用五年时光在饲料配方和产蛋表格间,写下了比任何豪言壮语都动人的故事——所谓坚守,不过是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而所谓热爱,往往藏在一把玉米粒的温度里。

记者手记:

在袁志华的世界里,鸽笼的网格不仅是工作的刻度,更是丈量生命的尺度。

她用六年的时光证明,真正的坚守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日复一日将平凡做到极致的温柔力量。

那些写在饲料袋上的数字、藏在皱纹里的鸽羽,都在诉说着一个朴素的真理:生活的诗意,往往生长在最朴实的土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