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点,内江威远县连界镇肉鸽养殖场的灯就已亮起。
工人们麻利地将五千多只肉鸽装进特制运输笼,赶在天亮前发往眉山市仁寿县。“这批鸽子明天就能到上海,后天就上餐桌了。”养殖场负责人张驿铭拍了拍运输车,语气里透着笃定,“客户催得紧,三天就得发一车,根本供不上!”
这里是内江威远县肉鸽养殖的核心区。
2019年,一家专业养殖企业在此落户,短短几年间,养殖规模就从最初的一千只发展到现在的两万多只。
虽然没有华丽的深加工产业链,但这些扑棱着翅膀的小家伙,却实实在在地为这个工业小镇带来了新的生机——20多名村民在这里找到了工作,周边农户也跟着搞起了肉鸽养殖。一只只肉鸽,正“飞”出一条别样的致富路。
“三天一车”的生意经:小鸽子飞出大山
在养殖场的装车区,48岁的村民张淑芬正和工友们一起将肉鸽装笼。三年前,她还在外地打工,如今却在家门口找到了稳定的活计。
“喂鸽子、打扫鸽舍、装车,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比在外面强多了。”她边说边利索地检查着鸽笼,动作娴熟得像是在照顾自己的孩子。
这样的工作机会,在连界镇还有二十多个。养殖场采用全封闭式管理,工人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喂食,有的专管清洁,还有的专门负责装运。
虽然工种简单,但这份稳定的收入,对留守在家的村民来说却意义非凡。“以前种地看天吃饭,现在按月领工资,心里踏实多了。”正在搬运饲料的老李笑着说。
养殖场的生意稳定发展。“我们的鸽子主要销往上海、天津、新疆,客户都是提前一个月下单。”张驿铭翻着电脑的表格说,“现在两万多只种鸽,还是不够卖。”每三天,就有五千多只肉鸽从这里出发,经过仁寿县的屠宰加工后,通过冷链发往全国各地。
“低成本”的致富账:环保又省心的好买卖
比起传统的牛羊养殖,肉鸽的“性价比”让张驿铭颇为自豪。“养鸽子成本低,占地小,还环保。”他算了一笔账:一栋标准化鸽舍能养3000只鸽子,而同样大小的场地,养牛最多只能养十几头;鸽粪干燥无臭,可以直接作为有机肥出售,不像牛羊养殖那样面临环保压力。
更关键的是,肉鸽的市场需求旺盛。“现在鸽肉批发价18元/只,除去成本每只净利5元左右。人们越来越讲究健康饮食,鸽肉高蛋白、低脂肪,很受欢迎。”他看向正在装车的鸽子说道,“按年出栏30万只计算,就是150万元的净利润。尤其是大城市的高端餐饮市场,完全不愁卖。”
连界镇的肉鸽养殖用自己的节奏,走出了一条务实的发展之路——集中养殖,统一销售,用最“轻”的模式,撬动最大的效益。
记者手记:
留守妇女有了稳定收入,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周边农户也开始跟着养鸽子……这些变化,恰如鸽群起飞时的“扑棱”声——不惊天动地,却充满生机;这一只只肉鸽,实实在在地“飞”进了村民们的钱袋子。或许,乡村振兴的路上,需要的正是这样接地气的“小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