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甜城大地生机盎然,位于东兴区双桥镇双流村的蚕茧收购站里,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蚕农们背着竹篓、开着农用车,满载着白花花的蚕茧从四面八方赶来,竹篓碰撞声、车辆轰鸣声与谈笑声,交织成欢快的丰收乐章。
5月20日中午,双流村临时蚕茧收购站内,一筐筐蚕茧整齐码放,宛如连绵的“小山丘”。阳光透过窗户倾泻而下,洒在茧壳上,折射出珍珠般的光泽,熠熠生辉。
筛选、检测、称重、结算……一系列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转眼间,货车上便堆满了蚕茧,好似一座耀眼的“小雪山”。蚕农们手中紧紧攥着刚拿到的“致富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今年第一批养了3张蚕,收入快到1万块钱了!接下来第二批我打算多养些,争取收入突破1万块钱!”双流村村民吴孟德数着钞票,眼里满是满足。一旁的段派飞同样难掩兴奋之情:“单张产量60多公斤,今天卖了3700多块钱!今年价格比往年高6个百分点,养蚕效益可观。”
这堆积如山的蚕茧背后,是东兴区蚕桑产业的科技升级。东兴区桑蚕茧服务中心蚕桑股负责人郭群英介绍,今年,东兴区大力推广“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先进技术,有效提升了蚕茧的产量与品质。如今,全区春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首批春茧总产量预计可达148吨,产值有望突破750万元。“我们还推广了旋转方格蔟上簇技术,既节省了人力,又提高了蚕茧解舒率。”郭群英指着忙碌的工人说道,“这些技术让蚕农告别‘汗水养蚕’,迈向‘智慧养蚕’。”
在双桥镇风龙村8组的东兴区李红种植专业合作社内,蚕房里飘着淡淡蚕香。合作社负责人李红正带着工人采摘新茧,方格簇上的蚕茧如鸽子蛋般饱满,在竹筐里堆成蓬松的“雪团”。这位返乡创业的“蚕桑能手”擦着汗说:“今年首批养了6张多蚕,雇了20个村民帮忙,预计产茧300多公斤,能卖两万多块!我们采用‘七批次滚动养蚕’模式,后面还要养六批次,算下来年收入稳超10万块。”
东兴区有着悠久的栽桑养蚕传统,是全国优质蚕茧基地县。近年来,该区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蚕桑产业,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桑葚干、桑葚酒、桑葚膏等产品加工技术,延伸蚕桑产业链条,示范带动周边乡镇发展蚕桑产业。同时,紧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以稳面提质、延链增效、多元开发、融合发展为核心,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多元发展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助推东兴区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