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热锅、滚油,除了排气扇外,一旁的立式电风扇也一刻不停地运转着,为油锅旁的人吹走热浪和油气。
明明是4月,厨房里的温度好像已经提前来到了5月中下旬,只是在这里多待了一会儿,门源的额角已经渗出细密的汗水。
门源熟练地摘出一团团糯米,把提前准备好的球形绿豆馅包进去,一团一压之间,一个洁白的饼胚已经成型滑入油锅,而这一系列操作过程的时间不超过15秒。一旁的竹筐静静等待着一个个金黄的“碳水炸弹”出炉,篾条上已被菜籽油反复浸润出深深的痕迹。
“姑父到了退休的年龄,寻觅了很久的人选,后面想到了做餐饮的我。”
门源是内江市东兴区椑木镇板板桥油炸粑的第七代传人,虽然是个“90后”,但距离他从姑父手中接过传承的担子,已有10年。
在采访中,门源直言,其实一开始也不是没有犹豫过,毕竟那会儿还年轻,有些“耍心”在身上,做油炸粑又要起早贪黑,是要沉下心来做的活路。
“姑父总说,这100多年的手艺不能断在他的手上。”想起姑父的叮嘱,门源沉静了不少,一言一行间已不复当年的青涩。
板板桥油炸粑是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早已成为一代代内江人记忆中无法割舍之味。门源从小吃油炸粑,对那咸香酥脆的滋味再清楚不过,在姑父的劝说下,门源开始了对板板桥油炸粑制作技艺的学习。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姑父说)做不好,(以后)我们亲戚都没得走了。”说到这里,门源无奈地笑了笑。
过去10年间,互联网风潮推动时代迅速发展,在学习技艺之余,门源观望再观望,做起了电商,开起了直播,定期更新短视频账号,竟也成了小镇上的“时代弄潮儿”。
也曾有网友通过网络平台“锐评”门源重营销而轻技艺,说他做的油炸粑的味道一般,门源对大多数评论照单全收,坦言:“其实现在美食这么多,油炸粑并不是很突出,大家更多时候是想吃到那种‘小时候的味道’。”
诚然,千人千味,但板板桥油炸粑依然“炙手可热”。在与我们的交谈中,驾驶着一辆“川A”牌照的跑车车车主打包了100个油炸粑,没有在此逗留太久,很快,那道红色的车影又绝尘而去。
据介绍,过年店里最忙的时候,油炸粑的日销量能突破10000个。而被问到个中辛苦的时候,门源“凡尔赛”地说:“其实还好,就是有时候网上订单来了,要连夜打包。”
下午3时许,带货的主播来了,准备照常开启一天的线上直播,一时间没找到脚架,门源却清楚在哪里,一边说着一边急匆匆起身去帮忙。坐在店里的门源,总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一会儿,门源又骑着小板车去拉货了。
数十年前,在与店铺相隔不远的椑木铁桥,门源的姑父背着装满油炸粑的竹篓搭乘绿皮火车沿车厢叫卖打开了销路,让油炸粑香飘内荣。如今,油炸粑搭乘更便捷的物流交通,让全国各地的甜城儿女从声声酥脆中找回儿时滋味。
我们衷心祝愿下个十年,下下个十年,以及未来的很多个十年,板板桥油炸粑依然像刚出锅般“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