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时事 社会 发布 综合 百业 专题 | 热视 镜头 直播 | 市中区 东兴区 隆昌市 资中县 威远县 经开区 高新区 | VRH5读图 | 读报
新闻发布|“千万工程”绘就火花村发展新图景
来源:i内江 记者:内江融媒记者 姜晓凤 杨腊 侯煜阑 编辑:唐中明 发布时间:2025-05-15 16:49:06
版权
声明
此稿件为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内江新闻网”,否则将依法追责,特此声明!联系电话:0832-5083888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给田家镇带来了哪些变化?”在5月15日举行的内江市“‘镇’了不起”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向田家镇提问。

记者的话音落下,田家镇火花村党支部书记邹丹立即作答。“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给田家镇带来的变化,火花村就是典型的缩影。”

她说:“这几年,我们围绕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持续改善火花村农村生活条件,实现了产业越来越强大、环境越来越舒适、农民越来越富足。”

先说村里的产业——

紫皮大蒜,是火花村的传统优势产业,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在紫皮大蒜的规模化发展中,遇到了水利和交通上的阻力。因为火花村离河流比较远,没有囤水的地方,种植户平时种紫皮大蒜需要浇水十分不便;以前村里连一条土路基都没有,交通设施不方便,不少村民外出务工,紫皮大蒜种植规模一度缩减到300多亩。

没有规模,效益很难保证,延续多年的产业濒临崩溃。邹丹想修路,但心里又非常忐忑,毕竟道路施工多多少少会影响村民的生产生活,担心大家“投反对票”。但令她没想到的是,村民们也迫切希望解决道路问题,非常支持配合。很快,大家盼了多年的公路建好通车。公路旁,一条引水灌溉渠也同步建成。至此,制约紫皮大蒜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解决了,邹丹就带领村民成立了一家合作社,引导大家继续种植紫皮大蒜,还实现了紫皮大蒜的工厂化加工生产,原本卖不起价的小果经过腌制加工,变成了能卖一二十元一斤的紫皮蒜产品,提高了附加值。

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环境卫生还是要搞好——

村里的大院子闲置有约10亩土地,坑坑洼洼,既不美观又影响村民出行。于是,村里探索采用城市园林景观布局,发展庭院经济,引导、鼓励在此毗邻而居的16户村民种上了莴笋、青菜、油菜、梨树、柑橘等经济作物,不仅打造了美丽家园,还改善了人居环境。如今庭院之间,一条条道路纵横交错,宽敞整洁。村里的老人说,把一个臭水凼改成了大坝子和菜园子,不臭了,还可以种点蔬菜,简直是太好了。

庭院前做了绿化,污水处理还是要跟上——

以前,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都泼在房前屋后,散发阵阵异味,容易滋生细菌,招来蚊虫苍蝇。于是村里探索打造了“生态肾脏”污水处理设施,通过管道与每家每户相连接,将生活污水收集并集中处理,再通过厌氧发酵、沉淀、过滤、植物净化后用于庭院蔬菜和果树的浇灌,实现污水无害化处理和水资源循环再利用。同时,村里修建了生活垃圾降解罐,将瓜果皮、厨房剩菜剩饭等可降解垃圾统一倒进罐中,经过处理,生活垃圾成为村民们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有机肥,既节约了资源,又美化了环境,实现了“变废为宝”。

邹丹说,为引导村民养成持续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他们还推选了“院落长”,负责检查督促所属院落的环境卫生;开设“积分超市”,鼓励村民通过勤劳致富、保持环境卫生等获得“积分”,兑换生活物品。

通过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现在的火花村,红瓦白墙的农房随处可见,院落和道路整洁,“微菜园”“微花园”充满生机,千亩麦田长势喜人,让这个平凡的小山村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邹丹向在场的媒体记者发出邀请:“热烈欢迎各位朋友前来观光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