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时事 社会 发布 综合 百业 专题 | 热视 镜头 直播 | 市中区 东兴区 隆昌市 资中县 威远县 经开区 高新区 | VRH5读图 | 读报
特写|“红阿姨”的古道醪糟香
来源:i内江 记者:内江融媒记者 陈兰希 编辑:黄梅 发布时间:2025-04-11 17:50:07
版权
声明
此稿件为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内江新闻网”,否则将依法追责,特此声明!联系电话:0832-5083888

石板缝里的苔痕绿了又黄,古驿道上的灯笼暗了又亮,唯有那间木檐驿站里升腾的烟火气,成了威远新场镇古佛顶最温热的脉搏。 

52岁的郭红是景区古道驿站管理员,也是厨娘、收银员、保洁员,瘦小的身躯守着千级石阶之上的方寸天地,用20年主妇的细腻与半辈子山民的淳厚,将一碗醪糟蛋煨成了过客心尖上的归途。

晨光里的三重身份

清晨七点,山雾还缠着古茶树的枝桠,郭红已推开驿站木门。花白头发盘在脑后沾着山雾,围裙系得周正,仿佛要把整个清晨的凉意都裹进这方寸灶台。

铁锅里的红糖咕嘟咕嘟融化时,她总会想起大女儿出生时的红糖水。如今女儿们在成都落地生根,灶台上却永远摆着三个搪瓷缸——给游客煮醪糟蛋的,给同事捎酸梅汤的,还有丈夫晌午送来的保温桶。铁锅腾起的热气里,母亲、厨娘、驿站管家三重身份悄然流转。

游客们总说红阿姨的醪糟蛋有股特别的醇香,却不知她把给女儿炖汤的火候都用在了这碗里,红糖要用本地产的,鸡蛋要打圈浇进滚水,金秋丹桂飘香时,还会撒点自家院子种的桂花做点缀。

正午时分的生存算术

11点整,第一批登顶的游客循着香气涌来。红姨站在蒸汽氤氲的灶台后,像株被岁月揉皱却依然挺拔的茶树。她记得住每个回头客的口味:穿冲锋衣的小伙子要双份糖,戴渔夫帽的老先生不要枸杞,背着画板的学生总要多加勺醪糟。竹蒸笼里新出笼的叶儿粑,被她用晒干的芭蕉叶垫着,说是“这样不烫手”。

收银台里,纸币按面值折成不同形状:十元折三角,五元卷成筒,一元叠方胜。二十年前带着两个女儿赶集的红阿姨,早练就了“眨眼结账法”。

游客散落的矿泉水瓶被她收进竹篓,下山时带给废品站王婆——两个空瓶换一截红头绳,系在驿站铜铃上,就是给夜里值班员的平安符。这些从土地里长出的生存智慧,在古道上开出了奇异的花。

暮色中的年轮刺绣

五点一刻,最后一位游客带走醪糟香。

红阿姨擦拭桌面的动作仍带着收割稻穗的节奏,抹布永远叠成规整的方块。青砖缝里的苔藓要顺着纹路清扫,“它们长了一百年,比我们更懂这座山”。说罢,红阿姨从围裙口袋掏出老花镜,开始缝补那顶被树枝刮破的遮阳伞。

针线在布满茧子的指间穿梭,像极了三十年前给女儿们缝书包的模样。同事们笑她太仔细,她却说:“东西用久了就有灵性,补补还能传三代人呢。”

游客散尽的驿站里,竹椅整整齐齐码在桌边,窗台上的野山菊换过清水,连砖缝里的苔藓都透着被精心打理过的润泽。下山路上遇见修步道的工人,她总要摸出两个茶叶蛋塞过去:“跟我们家老伴一样,都是实心眼干活的人。”

当最后一缕夕照掠过飞檐上的风铃,红阿姨锁好驿站木门,竹篮里晃悠的零嘴碰撞出细碎的响。下山石阶上,她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又在转角处被夕阳轻轻托起。

这个总说自己“没出过远门”的妇人,用一碗碗醪糟蛋捂热了五湖四海的胃,用一针一线补缀着流动的时光。古佛顶的云雾在她发间落了霜,她却把新场镇的暖意,酿成了千年古道最鲜活的血脉。

记者手记:

守在灶台边记录红阿姨煮醪糟蛋时,我突然看见她围裙口袋里露出一截毛线——那是给景区清洁工补手套备的。

这个细节让我恍然,所谓古道温度,从来不是宏大叙事,而是老茶缸里永远温着的开水,是竹篮底悄悄多放的叶儿粑,是二十年如一日把别人家孩子当自家孩子疼的心意。下山时,回味着红阿姨热乎乎的醪糟蛋,心里仍是甜滋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