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时事 社会 发布 综合 百业 专题 | 热视 镜头 直播 | 市中区 东兴区 隆昌市 资中县 威远县 经开区 高新区 | VRH5读图 | 读报
特写|茶山守望者黄祥:四十年焙出人间烟火香
来源:i内江 记者:内江融媒记者陈兰希/文图 谢金成/视频 编辑:黄梅 发布时间:2025-04-07 11:30:05
版权
声明
此稿件为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内江新闻网”,否则将依法追责,特此声明!联系电话:0832-5083888

在四川盆地东南部的褶皱里,威远小河镇的茶山在晨雾中舒展腰肢。57岁的黄祥踩着露水走进茶田,粗粝的手指拂过茶芽。这位与威远茶产业共生近四十载的制茶师,像一棵深扎红壤的老茶树,用年轮丈量着时光,用茶香编织着乡愁。

一叶知春:

茶山深处的匠人之魂

花白短发倔强地立在头顶,黝黑面庞泛着釉色光泽,敦实身躯套着沾满茶渍的蓝布衫——这是采茶工们最熟悉的剪影。黄祥俯身查看“复立雪芽”品种时,晨光恰好勾勒出他眼角的沟壑,那里面盛着四十年积攒的霜露与春风。

“黄厂长的掌心会呼吸。”采茶工李婶说。清晨五点,这位茶企生产厂长准时出现在海拔800米的生态茶园,布满老茧的手掌托起嫩芽端详,像中医号脉般精准判断采摘时机。当年轻技术员用仪器检测土壤酸碱度时,他抓起把土在掌心揉搓:“沙质红壤掺了三分潮气,该开沟排水了。”

这种近乎本能的感知,源自1986年那个春天。

18岁的黄祥攥着农技站发的《茶树栽培手册》,在自家后院扦插下第一批茶苗。彼时小河镇茶农还在用竹篾烘茶,他捣鼓出全镇首个木制萎凋槽,让茶叶杀青效率提升三倍。如今全镇茶田扩张到3.5万亩,他仍会手工炒制明前茶:“机器设定的温度曲线,尝不到山风带来的微妙变化。”

焙火炼心:

茶香浸润的岁月哲学

走进茶企加工厂,黄祥正在调试今年新设计的“阶梯式萎凋架”,听到徒弟抱怨阴雨天影响发酵,他笑着解开腰间竹茶筒:“尝尝去年秋茶,雨水多反而激出了桂花香。”

这种骨子里的从容,让他在行业浮沉中始终稳如茶山,前几年绿茶市场低迷,他力排众议研发红茶工艺,带着炒锅住进茶厂三个月。当琥珀色的“沐春”牌红茶在第二届成都·中国工夫红茶斗茶大赛上斩获金奖时,他却在后巷默默抽烟:“总算没辜负乡亲们的鲜叶。”

茶工们最爱看他演示“观音掌”——160℃的铁锅里,双手蝴蝶穿花般翻炒茶青。年轻人烫得直跳脚,他却气定神闲:“火候到了,茶叶自会告诉你。”这份从容也渗透到生活:每逢焦躁就去村口钓鱼,他说制茶如垂钓,急不得等不得,全在分寸间。

茶脉长青:

红壤里长出的光阴故事

采茶是春天仪式感。黄祥独自蹲在老茶树旁,指尖摩挲着树皮上的瘤节:“这是1989年冻灾留下的疤,当时以为它活不成了。”如今这株槠叶种茶树冠如华盖,新发的嫩芽正轻轻蹭着他的掌心。

即便身为生产厂长,他依然保持着茶农的习性。

春茶季最忙时,他会卷起裤腿跳进灌溉渠清淤;茶工家里办红白事,他总揣着红包第一个到场。去年茶企引进台湾青心乌龙种,年轻人围着新苗兴奋讨论,他却默默采来本地野茶枝条嫁接:“让外来客和本地姑娘成个家,滋味才绵长。”

山崖边那株被雷劈过的歪脖茶树是他的秘密基地。三十年前枯了半边,如今新枝已比原先更茂盛。“茶树比人懂坚持。”他说着掰开茶果,黑褐色的籽粒滚落掌心,像撒下一把未来的星火。

记者手记:

温润的力量

暮色漫过茶山时,黄祥掏出一柄包浆温润的紫砂壶。壶身刻着“草木本心”,是三十年前妻子送的定情物。他舀起煮沸的山泉水,悬壶高冲时蒸腾的水雾模糊了皱纹:“当年学手艺,师傅说茶有三次生命——长在土里,死在锅里,活在壶里。”

瓷杯推到笔者面前时,他特意转了三下杯口:“野茶长在崖缝里,喝得出石头味。”茶汤在舌尖绽开的刹那,忽然懂得这位茶山守护者的执着。

四十年间,他亲历威远茶叶从竹篾烘烤到数控车间,却始终守着最朴素的匠人逻辑:指节粗大才能感知茶青的蜷曲,脚踩泥土方可听懂茶树的呼吸。

茶企展柜里摆满奖杯证书,但他最珍视的仍是1987年头茬茶标本。发黄的棉纸内页,钢笔字洇着茶渍:“谷雨前三日,西南风二级,晨露未收。”

下山时,晚风送来烘焙坊的香气,蓝布衫的身影仍在露台俯察茶青。忽然明白那份从容——当一个人把生命过成植物的节奏,时光便不再是敌人,而是成全滋味的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