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脱贫攻坚下的“幸福密码”
从省定贫困村77个(村建制调整前),到全区所有贫困村全部退出;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293人,到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从贫困发生率为6%,到贫困发生率下降为0,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脱贫攻坚先进县(区)……“十三五”以来,东兴区举全区之力、汇全区之智,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以“敢挺、苦干、实拼”的劲头,持续推进丘区“插花式”贫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显著。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贫困群众住有宜居
双手抓紧老伴儿的手臂,咬着牙,鼓足劲从轮椅上缓缓站起来……这是2020年12月25日上午,记者在东兴区顺河镇骑龙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看到的一幕。66岁的易地扶贫搬迁户邓祥顺,在妻子的帮助下坚持做身体复健。
邓祥顺一家人,曾是骑龙村“有名”的贫困户。2018年,村里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建立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邓祥顺一家告别危旧房,搬进安全明亮的新房,迎来崭新的生活。
集中安置点前,是2018年建成的余永路。这条路起于顺河镇凤兴村,止于永兴镇场镇,全长6.1公里,建设标准为5.5米宽的水泥路面。不时可以看到,标有“东兴区城乡客运”字样的小黄车穿梭在公路上,招手即停,村民们逢场赶集、上学就医更加方便。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
百姓共享政策红利
“十三五”期间,东兴区实施安全饮水1548户,完成77个贫困村活动阵地建设,做到了光纤宽带网络全覆盖,电视“户户通”,成功申请“四川扶贫”公益品牌经营主体46个、扶贫产品127个,成功打造26个电商品牌,形成了线下线上共建共享扶贫模式;组织企业进村招聘,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为贫困家庭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3.47万个;助推12.92万亩农田、4个万亩产业基地等项目建成,成功带动9645户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约6.92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500多公里,为贫困村新建了蓄水池、石河堰等。
聚焦住房安全保障,东兴区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4792户,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1113户。
聚焦义务教育保障,东兴区开展暖冬助学资助贫困留守儿童等项目,寄宿生生活补助和教育资助92989人。
聚焦基本医疗保障,东兴区开展健康扶贫“五大行动”,全面落实健康扶贫“十免四补助”和“两保三救助三基金”,贫困村卫生室使用率10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
聚焦扶志扶智,东兴区全面完成77个贫困村文化院坝建设、154套文化室所需设备(设施)配置,成功创建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6个,开展扶贫演出活动220场次,培养农村家庭能人近19万名,宣传能人典型1750名,评选文明家庭和最美家庭2771户。
下沉帮扶力量
贫困村“变身”示范村
“十三五”期间,东兴区77个(村建制调整前)省定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4329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6%到下降为0,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脱贫攻坚先进县(区)。
枯燥的数字背后,流淌着77支驻村工作队、40名市区联系领导、410个帮扶单位、294名村第一书记、154名驻村帮扶干部、77名驻村农技员、6766名帮扶责任人的责任担当和为民情怀;也承载着89万东兴儿女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决心和信心。
回望耕耘路,在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89万东兴儿女既是亲历者、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奋斗者,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
平坦镇利子村脱贫户隆长芬脱口而出:“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农产品卖到了城里,收入见涨。”
椑木镇四方碑村脱贫户周能勇手机里至今保存着一条短信:“村集体经济收益第三次分红,每户400元。”
高梁镇杨岭村、郭北镇九根树村、双才镇高屋村、田家镇经藏村、椑木镇龙湾村等,都从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贫困村、后进村,变成现代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村、明星村。
- 发挥资源优势 特色产业强农富民(2021-01-13)
- 坚持主攻“四新一大” 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2021-01-13)
- 为唱好“双城记”贡献东兴力量(2021-01-13)
- 6.6万元:东兴区开出“春雷行动2021”特种设备专项整治首张罚单(2021-01-13)
- 分线作战:东兴区疫情防控狠抓责任落实(202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