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纷飞中,他是不怕炸弹的“小鬼”

【时间: 2020-11-12 09:05 内江日报】【字号: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不计其数的热血青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

现年83岁的孙宪良就是其中一员。参战时,他不畏艰险,不辱使命,获得组织肯定,后来两次参加国庆大阅兵;转业后,他两袖清风,廉洁自好,数十年始终坚守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真情。


孙宪良与妻子田洪蓉

战场上 不畏炮火担使命

11月4日,记者见到孙宪良,现年83岁的他满头华发,却仍身形挺拔,精神矍铄。

作为曾经的志愿军战士,忆往昔峥嵘岁月,尽管已过去数十年,孙宪良依然记忆犹新,娓娓道来。

“我算是很幸运的。”在他看来,“幸运”贯穿了自己参战生涯的始终。

1951年1月,时年14岁的资中少年孙宪良加入了志愿军队伍,经高强度的集训后,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因集训表现突出,孙宪良被分配到40军炮团通讯班,紧接着被分到警卫连手枪班任一号首长的警卫员。

自此,传送信件、保护和照顾首长成了孙宪良在朝鲜的头号使命。

“这两项任务听起来简单,其实很危险。”孙宪良回忆,照顾首长时,就连简单的打饭工作都危机四伏。炮团工作驻地位于山上的观察所,做饭地点则位于山后的隐蔽处,需走上一阵才能打饭,想要保证首长吃上几口热饭就须冒着生命危险抓紧时间前行,一不小心,在途中就会被敌人的冷炮夺去性命。

有一次,孙宪良像往常一样翻越山岭去为首长打饭后正往回赶,到山顶时猛然发现一枚炮弹朝自己飞来。说时迟那时快,他赶紧蹲下隐蔽,刚蹲下炮弹就在离自己仅几米远的地方爆炸了。“所幸弹片没有‘找’到我。”孙宪良笑着打趣说,自己幸运地躲过了炮弹的袭击。

少年孙宪良不怕炮弹,却怕黑。“当时战友们都说有一个怕‘鬼’的小鬼,就是说我。”孙宪良解释道,自己不是怕“鬼”,而是因为送信时间多在晚上,当时年纪小,山上黑漆漆的又多豺狼虎豹,送信时心里难免感觉毛毛的。作为徒步通讯员,他每次送信时都在尽量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一路小跑着去。

但面对真正的危险时他是毫不畏惧的。敌人掌握志愿军战士的行动规律后,会在交通要道设置封锁线,封锁线上冷炮密集,随时都有可能遭遇袭击,可谓十分危险。肩负向军部和营里传送作战计划等重要文件的重任,孙宪良经常冒着弹雨穿越封锁线。送信路途少则十余里,多则40余里,虽然路途遥远,但由于头脑敏捷、反应迅速,他总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编辑:吕忆曦
记者:陈莉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