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钢线上走出的"工艺尖兵"——走近内江市"十大优秀技师"罗刚

【时间: 2020-06-08 09:07 内江日报】【字号:

他,从业20余载,把坚韧融入轧钢事业,将自己锻造成一名“工艺尖兵”,收获内江市“优秀甜城工匠”、内江市“十大优秀技师”等称号;

他,从业20余载,将青春奉献给川威,在工作中刻苦钻研、不懈创新,不断突破技术难关,为企业发展添砖加瓦;

他,从业20余载,始终扎根车间,用辛勤和汗水为企业发展培育后备力量……

他,是川威集团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轧钢厂小棒车间主任罗刚——

“既然来了,就要扎根川威、建设川威、奉献川威!”

罗刚在中控室工作

6月2日,在川威集团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轧钢厂车间内,机械轰鸣,滚烫的钢条飞驰在自动化生产线上,一派忙碌的生产景象。记者见到罗刚时,他正在车间内用标尺细致地对红钢进行精度测量,确保每支成品的直径都在误差范围内。

“直径12毫米的钢条误差必须控制在0.4毫米以内,否则就不符合出厂要求。”罗刚告诉记者,为了确保出厂钢材的质量,测量精度是必要的工序,即便现在他已经处在管理岗位上,但他每天还是会习惯性地到他熟悉的车间里看看,检查设备运转是否正常、轧机及导卫装配是否符合标准、生产出来的钢材是否合格。

“毕竟干了20多年了,哪能说放下就放下呢?何况现在车间还需要我。”轧钢事业,早已成为罗刚生命中的一部分。

1997年,罗刚从内江市工业技工学校(现内江市川威技工学校)轧钢专业毕业后,便被分配到川威集团从事轧钢工作,时年24岁的他在当时轧钢厂前辈的影响下,将一腔抱负投入到轧钢事业中。

当时的川威集团,轧钢厂设备落后,采用横列式轧机,钢坯采用煤炭加热,钢坯的递送、翻面等都需要人工,不仅效率低成本高,而且危险系数高。

罗刚检测红钢尺寸

“那时候一千多摄氏度的红钢就摆在面前,需要人工翻面,一不小心就会被烫伤。”工作一整天下来,不仅裤子衣服被烤焦,脸也会被煤炭熏黑。即便条件艰苦,但罗刚还是坚持了下来。

如今,轧钢厂经过多次技术革新,从钢坯到成品产出都实现了自动化生产,燃料也从煤炭变成了高炉煤气,资源利用率、轧钢效率、轧钢质量都得到显著提升。

据了解,当时轧钢六车间一个月的产量在1800吨左右,而如今一个班组8个小时就能完成。

轧钢厂不仅生产效率提高了,工作环境也得到很大改善。罗刚介绍,以前川威只是一个单独的钢铁厂,周围都是荒山,绿化以及配套基础设施都比较薄弱。现在,通过产业链条向第三产业的延伸,工人闲暇之余有多种娱乐休闲选择,并且由于不断改善工作生活环境以及实现自动化生产,厂区内植被覆盖率得到大幅提升,工人再也不用“灰头土脸”地进出车间,工作更舒心、更有干劲。

“看到川威各方面都在不断变好,就说明我们川威人这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罗刚笑着说。

“选择了这一行,就要爱一行,钻一行!”

从1997年到川威从事轧钢工作到现在,罗刚在轧钢厂已经度过23个年头,从一名普通的轧钢工人成长为小棒车间主任。

“不管在哪个岗位,都要脚踏实地。”这是罗刚一直坚持的原则。

罗刚查看产品标牌

工作中,他大胆创新,不断突破技术难关,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如实施轧钢产量最大化攻关,年创效益850万元;实施热送热装率提升,年创效益达1000余万元;推行无孔型轧制技术,极大地提高轧辊利用率;探索论证轧钢170方坯技术等。

2015年,为了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扩大产能,罗刚和工友们在生产中开始逐步试验,想通过开发升级钢坯切分的方式,达到提升产能的目的。

“切分每一条钢坯耗费的能源都是固定的,如果能把同一条钢坯切分成更多的钢条,岂不是在节约能源的同时又提高了产量。”当罗刚将他的想法告诉工友和公司领导后,立即得到了支持与响应。在经过与公司工艺技术组讨论、与生产轧钢机器的厂家商讨后,罗刚和工友开始在原有基础上优化轧机的孔径尺寸,将18毫米规格和20毫米规格的孔径从2切分改为3切分、25毫米规格的孔径由单切分改为双切分、12毫米规格的孔径由4切分改为5切分,各种规格的钢筋产量得到大幅提升。就拿12毫米规格的钢筋来说,在改进之前,日产3000吨都比较困难,而在改进后,平均日产能达到4000吨以上。如今,轧钢厂12毫米规格的钢筋日产最高已能达到4547吨,领先国内同等水平。

同时,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罗刚还积极开发新产品。在平日的工作中,他始终扎根车间,对中棒及小棒不断进行各规格试验开发,通过对比试验总结,制订了相应的生产工艺技术方案,并成功投入生产,取得了年效益160万元的成绩;在中棒产品开发中,他主持开发了多规格锚杆钢、圆钢,拓展了产品品种规格范围,提升了抗市场风险能力,并为下一步的品种钢开发做好支撑;通过采用低温轧制技术,组织进行超细晶粒热轧钢筋的开发,提升性能指标,大幅降低热轧钢筋合金用量,年创效益1000万元。

为什么罗刚能取得这些突破?

罗刚(正面居中者)和工友们交流工作

“因为当初带我的老师傅告诉我,‘要想一直做轧钢,就要不断寻求技术突破’。”罗刚说,时代在进步,轧钢工艺也在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只有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技术,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才有可能在企业转型发展浪潮中不被淘汰。

为此,他不断钻研,为企业发展提出众多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仅2019年,罗刚便提出并实施小改小革、合理化建议60余条,如精轧机冷却水管改型、合金轧辊的使用、坯重调整、红坯尺寸优化的改进等。而他主要负责及参与实施的科技项目及小改小革均见到明显效果,累计年可实现效益在500万元以上。

正是始终持有这样强烈的竞争意识以及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罗刚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生产指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以及川威集团转型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愿意把经验技术传给年轻人。”

如今,罗刚已成功创建“罗刚技能大师工作室”,不但自己潜心关注行业动态,掌握行业先进技术,同时以现场生产指导和夜校培训为平台,培养了多名车间管理骨干以及轧机班长、主调整等技术骨干。

“川威给我们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当初带我的老师傅也尽心尽力地手把手教我轧钢技术,我也应该把我掌握的技术传给后辈,让这些年轻人为川威的发展作贡献。”罗刚对传帮带的重要性有着切身感受,今后,他会一如既往地坚持钻研轧钢技术,开拓创新,为后辈树立良好榜样。

“我们在车间遇到了问题,罗主任总是很耐心细致地给我们解答。”在轧钢车间参观过程中,问及对于罗刚的印象时,员工们有着同样的感受。

“这也是我们的企业文化起到了很大作用,像罗刚这样有经验的技术人才都愿意把经验分享给新人。”川威集团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轧钢厂厂长朱永平谈到,近年来,川威集团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大力开展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人才千人计划”“尖兵计划”等,形成金字塔人才建设模型,建立了管理、技术、技能人才成长三条通道,并广泛遴选优秀人才,同时给予表扬,形成示范引领。

未来,川威集团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将持续打造一支德才兼备、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敬业奉献精神的管理团队和员工队伍,助推企业发展。

作为优秀技师是罗刚,深知肩上的责任,以一技之长助力企业发展、帮助年轻后辈成长是他不变的追求。

编辑:吕忆曦
记者: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