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城工匠张兴勇:“与时俱进,方能真正学到技术”
家住资中县水南镇姊妹桥村的张兴勇,从小家境贫寒,16岁就跟村里人到工地打工。不甘心一辈子卖苦力的他,靠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用21年时间,从小工变成技术能手,先后在省、市钢筋工技能比赛中,载誉归来,被评为2019年内江市优秀农民工,2020年内江市第三届“十大甜城工匠”。
5月20日,气温日渐上升,记者在高新区一工地找到张兴勇时,他正头戴安全帽,身着安全马甲,左手一把细铁丝,右手手持绑扎钩,满头大汗地指导工人捆扎钢筋。
“看到不会做的,要一边讲一边演示;做得不到位的,也要指导他们改。”身为高级工,管着50余人的张兴勇,手头一边忙碌着,一边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少年目标,
学会捆扎钢筋拿高工资
21年前,由于家境贫寒,16岁的张兴勇主动放弃学业,准备跟同村人一起外出打工。张兴勇回忆,当时他刚初中毕业,由于学历低,没门路,最后到了资中县城一建筑工地做小工。
刚到工地时,包工头安排张兴勇搬钢筋,除了读书,几乎没干过体力活的他,咬着牙默默地熬过了一天又一天,工资还不高。“听人说捆扎钢筋工资高,我就想学。”当时,身为小工的张兴勇,有了目标,开始在工作中不断钻研学习,半年后,便成为捆扎钢筋的熟练工。
此后,张兴勇随同村人辗转去了山东省济南市、山西省太原市等地的建筑工地,一干就是好几年。
“在山西太原的工地,我学到了很多捆扎知识,技术得到快速提升。”张兴勇说,太原工地的包工头见他年轻,手脚勤快,便交给他不少活,还把施工图纸给他看。张兴勇很珍惜这次机会,用“别人会的,我也一定能学会”鼓励自己,加上师傅偶尔一旁指点,不仅让他对钢筋捆扎更有兴趣,技术也得到很大提升。
心怀故土,
为回乡工作努力学技术
“当年一起外出打工的30多个人中,我是最小的。”张兴勇告诉记者,建筑工人是哪里有活干,就去哪里,为了多挣钱,张兴勇曾因捆扎钢筋满手冻伤,搬抬钢筋到肩膀磨破流血,但从不跟父母道一声苦。
直到1999年春节前,张兴勇和同村人匆匆坐上返乡的火车,途中,广播里传来《流浪歌》忧伤的歌词:“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
“听着歌曲,想着自己在外的苦和累,想着家里的父母,我眼泪就忍不住了,最后跑到厕所偷偷哭了起来。”当时不满20岁的张兴勇暗暗发誓,一定要学好技术,以后回家乡工作,孝敬父母。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刚回内江,张兴勇就托朋友在成都买了一套《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结构详图》,计划自学理论知识。
张兴勇说,在山西太原看施工图纸时,他发现很多不认识的代号,为了弄懂这些代号的含义,他不得不经常向师傅请教。但每次师傅都很忙,次数多了,自己也不好意思再问了。
自从买了专业书籍,张兴勇回到工地后最大的兴趣爱好就变成了看书。“每天下班后,我除了和工友在工地附近散散步,其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寝室看书自学。”张兴勇回忆,初学时很困难,只能一点点记忆,睡觉前,再结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心里对照图集默想,该如何解决。
目前,该书改版升级多次,张兴勇从不落下,每版都一一拜读。经过学习,张兴勇理论知识越来越丰富,实战技巧越来越娴熟,2005年,26岁的张兴勇开始担任钢筋班班长。
同村人张强告诉记者,张兴勇责任心强,会管理,技术好,在他的带领下,钢筋班把活干得又快又好,带动和促进了其他劳务队伍提升施工水平。
- 内江市残联:扎实推进“坚守初心使命,做新时代合格残疾人工作者”大讨论(2020-05-25)
- 政府企业齐献爱心 援助“蛇女”重病女儿(2020-05-23)
- 内江志愿者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演练培训(2020-05-22)
- 警医合作 共建交通事故救援“绿色通道”(2020-05-22)
- 6月1日起,内江市将实施餐厨垃圾收集、运输、 处置服务(202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