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人生是一场受用无穷的修行
10月30日,记者在威远中学校门前见到刚参加了省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回来的内江市作协会员、青年作家杨红英,她戴着眼镜,手中抱着一份文件资料,与大多语文老师的样子别无二致。

从理转文 艰难转型
“我从小就不喜欢文学,但我的数理化出奇的好。”在一个略显奇怪的开头语中,杨红英向记者讲述起她从理转文的经历。
因为不喜欢文学,所以杨红英从没在文科上花过心思。整个读书期间,杨红英的语文成绩都只是擦着及格线通过。
然而天意难料,因为学校的安排,她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她说:“一开始只教小学二年级,所以即使文学基础较差,但考了汉语言文学的自考专科后也能勉强胜任。”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2000年,当时杨红英作为威远讲课比赛的擂主被调到初中担任语文老师,她在初中上的第一堂公开课就闹出了笑话。她在讲《鲁迅的故乡》一文时,分不清文学体裁,随堂听课的老师们课后向她指出了问题。直到现在,杨红英都常为当时的错误感到羞愧。
“我马上决定去报名自考本科,专业系统的学习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的学习持续了近六年时间,杨红英就在学习的期间一边看书一边逼自己写作。长久的坚持,她养成了一个好的阅读习惯。
即使不断的学习充电,杨红英依然没有在心态上摆脱自己在文学造诣上的自卑。她觉得,因为幼时没有好好学习文学,即使在家人的不懈鼓励下依然对自己没有信心。


厚积薄发 创作小说
2006年,不断学习积累的杨红英借着自己搬家的缘故写下了一篇名叫《房子与家》的散文,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
因为杨红英的丈夫也热爱文学,所以在成稿后丈夫就给了杨红英极大的肯定,并希望杨红英能将这篇散文投稿给《内江日报》。她回忆道:“他帮我找到了《内江日报》的投稿邮箱,我们满怀希望的将稿件投出。”
稿件发出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被《内江日报》刊发了出来,这件事极大的激发了杨红英的写作热情。她说:“能得到主流媒体的认可,我感觉我多年来的努力是有用的。”
得到认可后的杨红英在丈夫的帮助下加入了作协,跟随作协的前辈们外出采风,讨论文章的遣词造句,几乎每一次写作都能让杨红英感觉有进步。她说:“那时算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2009年,杨红英多年的积累厚积薄发,最终汇聚成了原创小说《大山魂》。以农村青年成长历程作为故事主线,既写人又叙事,将中国农村青年的挣扎与奋斗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杨红英告诉记者,她创作这本小说只花了20余天。因为是将自己的感悟寄托在小说主角的身上,所以她文思泉涌,几乎每天都能写下7000字以上。她说:“也是因为这本小说,我坚定了要一直写作的想法。”

和谐家庭 一起阅读
在创作《大山魂》之前,杨红英在孩子的教育上尤其注重一起阅读,每周她都会带着孩子去图书馆或者书店。而她自己也因为创作不断的接触新的文学体裁,诗歌、小小说等等,在阅读写作的过程中杨红英觉得自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最大的改变是变得自信,看人看事也更加透彻。”杨红英说起读书的好就停不下来。这也直接影响了她在工作中的态度和看法,同样是鲁迅的文章,杨红英现在就有了很多新的体会。
或许是阅读量提升的缘故,在课堂上杨红英常常会引导学生去感受文章中人物的魅力。杨红英也将自己的读写优势运用到了儿子的教育上,她在与儿子沟通时会选择书信的方式。
去年,杨红英远赴菲律宾支教,她常常会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对家人的思念写成一篇童话或散文,然后邮寄给国内的丈夫和孩子。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在文字中受到启发和鼓舞。”杨红英告诉记者,她的家庭关系十分和睦,与孩子之间交流顺畅,没有隔阂,在她看来,这就是读写对生活最大的帮助。
- 交警凌晨查酒驾 9名“酒司机”落网(2019-11-01)
- 守法驾驶 文明出行:"外卖小哥"逆行被查,交警"刚柔相济"执法(2019-11-01)
- 两男子因非法占用农用地获刑(2019-11-01)
- 记2019年四川省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陈才良(2019-11-01)
- 从个体户到小微企业:8年时间,他的创业路越走越宽(2019-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