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餐饮业 带动家乡人民致富——80后李天文的创业故事

“美女,这是你的豌杂面,请慢用……”6月24日下午,在东兴区万达广场金街一摊摊面店,老板李天文给顾客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
“面条味道不错。”顾客一边吃一边称赞。
虽然还不到饭点,但已经有不少顾客进店消费。李天文告诉记者:“摊摊面在内江开店两年多,有了不少回头客。”
厌倦打工生活 返乡发展餐饮业
今年32岁的李天文是东兴区椑木镇人,2006年高中毕业步入社会,先后到重庆、广州、山西打工,做过建材批发生意、进过厂、当过建筑工人。在外打工10年,李天文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早就想回到家乡创业,但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项目。
2016年5月,李天文到重庆同学家玩。一天晚上,他和妻子来到重庆一家摊摊面店吃面,没想到晚上都要排队。虽然当时一碗摊摊面在重庆卖18元,但店内生意非常火爆。

李天文找到同学商量,准备在重庆开一家摊摊面加盟店。通过实地考察,两人发现摊摊面是重庆小面50强第一名,在2014年上了《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美食栏目,在重庆特别火。
2016年7月,李天文和同学合伙在重庆江北区开了一家摊摊面加盟店,每天早中晚都在销售,日销量最高达到300碗。然而,李天文却始终惦记着家乡人民,“内江人都喜欢吃面,如果在内江开摊摊面店肯定也能火。”
2017年3月,李天文回内江看望母亲,无意间发现金街人流量大,是一条适合餐饮的美食街。于是,看准商机的李天文当即和妻子商量,决定在万达金街开一家重庆摊摊面店。
当年3月底,李天文在万达金街租了一间90多平方米的店铺,投资30多万元装修、购买设施,当年6月18日第一家摊摊面加盟店正式营业。
开业以来,李天文坚持食材正宗、品质第一,得到顾客认可,生意好时一天销售了600多碗面。
豌杂面是豌豆和杂酱两样臊子混合,撒上葱花、香菜,加上秘制配料,吃起来面条爽滑筋道。
“麻辣鲜香有筋道,我喜欢这个面的味道。”刘女士告诉记者,她经常去吃摊摊面,每次都看到不少顾客。

扩大经营规模 遭遇困境不放弃
具备了经验和攒足了资金的李天文看好摊摊面在内江的发展前景,为了满足更多市民吃摊摊面的需求,2018年12月,他又在东兴区万晟城开了第二家摊摊面店;今年5月2日,他从做面跨入中餐行业,在万达金街二楼开了一家综合性餐厅,包子是特色。
店内的包子主要是港式口味,清淡香甜,有叉烧包、酱肉包、流沙包、咸蛋黄包等。看到刚出笼的新鲜包子,李天文脸上却没有笑容,综合性餐厅开业一个多月来,由于生意不好,让他陷入了困境,用最好的面粉、最好的肉馅,做出来的包子为什么得不到顾客认可?“开业第一个月亏损了5万多元,这是创业以来从未有过的压力。”李天文告诉记者。
有朋友劝李天文尽快把餐厅转让出去,一门心思经营摊摊面。但他觉得“办法总比困难多,既然选择就要坚持。”
通过认真查找原因,他发现包子的口味还有待提高,而且宣传不到位,销售模式也太单一。

创新销售思维致富不忘家乡人
找到原因,如何突围?李天文告诉记者,在今年中秋节之前,从经营模式上进行转型,改变用餐环境,提前一个月做推广;改变包子单一的销售模式,与城区学校、酒店联系,采取多渠道销售;明年起开展公益爱心活动——把包子赠送给环卫工人、养老院老人,提高包子的对外宣传力度。
据了解,目前李天文的餐饮业开始有序步入正轨,年营业额达到200多万元。在自身创业致富的同时,他没有忘记回报社会,如今三个餐饮店解决了30多个人的就业。
谈及下一步打算,李天文表示,既然选择了餐饮业,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初心不改;在品牌上创新,开更多连锁店,通过扩大规模带动更多人就业。
- 22年,他坚持守护一方村民健康 走近卫生站乡村医生贺进刚(2019-06-24)
- 生命危急,小孩误食农药 争分夺秒,交警展开救援(2019-06-24)
- 大胆,两男入室盗窃吃住三天 擒贼,警方现场勘查揪了出来(2019-06-24)
- 民警及时解决换证难题 市民赠送锦旗表示感谢(2019-06-24)
- 猛禽受伤“迫降”小区:警民联手施救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松雀鹰(2019-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