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起“家庭农场” 他返乡创业闯出新天地

【时间: 2019-04-30 08:44 内江晚报】【字号:

管理无花果树

今年4月,气温偏高,威远县向义镇塘角村村民赵建伟每天头顶太阳,在地里忙着收获套种在无花果行间的莴笋。村民见此场景,纷纷议论道:“晓得不,小赵入围市劳模的评选了!”“那有啥稀奇的,凭他这种精神也该噻!”

为尽孝道毅然回乡

赵建伟今年36岁,初中毕业就外出打拼,在工厂担任车间主任十来年,月薪七八千元。2010年,母亲患病,医治了两年也没见好转,他担心年过花甲的父亲照顾不过来,毅然辞去工作,回到家尽孝道。

一家人要生活,没有主业也不行。他很早就得知无花果产业在全县已成气候,便在自己和亲戚的十多亩地里种上无花果,并注册了“威远县向义镇小赵家庭农场”。

2014年,他的无花果亩产就达到了2500斤,年收入七万多元。

创业路上困难多

正当他认为种无花果没啥难度时,问题就来了——果树出现枯死现象。一开始,赵建伟并没有引起重视,后来发现枯死的果树越来越多,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用了多种药物、想了十几种办法,也没见好转。

心急如焚的赵建伟不断查资料、上网搜索,终于找到了安全有效的药物,用以灌根,果树枯死现象才得以抑制。但是,果树已枯死三分之一,给他造成了很大损失。

后来,赵建伟通过朋友认识了威远县无花果研究所所长李金平,他虚心请教,潜心学习,很快掌握了修枝、抹芽等技术。

然而,种植问题解决了,销售又遇到了麻烦——无花果不耐储运。尽管线上线下都在销售,但产量一多,还是会积压烂果,从而造成损失。

2015年,赵建伟打算将无花果烘干,卖干果。因为刚起步,积蓄并不多,买烘干机也有一定经济压力。他就大胆尝试自建烘干房,用土办法将鲜果烘成干果。

经过若干次改进,烘干房总算建成了,没想到第一批干果就没成功,接着第二批、第三批……均以失败告终。赵建伟反复检查烘干房,没有找出问题所在,所用的无花果也与平常无异。

他到处查资料,找对比,寻参照,在失败的干果中找原因,结果发现问题出在果子和烘干的温度把控上。因为果子成熟后,糖分较重,始终采用一样的温度,无法彻底烘干。他立即改进,果子成熟即采摘,最开始的几个小时采用大火高温,将果子里的水分都烘烤出来;然后视烘干程度调节火候。用了1000多斤无花果反复尝试,一周后终于成功了。

行间套种增加效益

无花果烘干后,解决了储存问题,销售上的难题也迎刃而解。但是,赵建伟并不满足,2017年,他又流转了20多亩土地,扩大种植规模。

2018年,无花果采摘、修枝后,他查看果园时发现,行间空空如也,有些浪费土地资源。他立即着手,今年初在行间套种了莴笋、花菜、土豆等,果树“冬眠”时,蔬菜正好生长。他说:“第一年试种,产量不太好,只收入了1万多元。”

赵建伟算了一笔账,以最低产量和最低售价计算,每年蔬菜可有两三万元收入;无花果亩产2500斤,平均每斤5元,亩收入12500元,40亩就是50万元左右。

由于他精心护理、细心照料,母亲恢复较好,全家人都很开心。今年推荐内江市劳动模范时,县、镇、村都一致举荐,他顺利入围,并成功被评选为内江市第七届劳动模范。

编辑:刘书香
记者:唐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