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县静宁村:土地不“休息”增收有门路

【时间: 2019-04-10 08:54 内江晚报】【字号:

管理玉米苗

如今,很多农民认为按照传统方法种庄稼,收入低,一年下来没啥搞头。而在威远县静宁村,农民在传统模式上加以创新,让土地不休息,每年亩收入好几千元。

每年4月初,玉米基本上才开始播种,而静宁村的2000多亩土地上,早已长出一行行翠绿的玉米苗,苗高50公分左右。村支书赖太明说:“我们在老模式上创新,人没变,土地没变,品种没变,效益却高了两三倍。”

以前,静宁村也是采用老模式,“春播玉米冬种麦,收多收少看天色”,一年总收入不过两三千元,除去成本,赚头不大。随着科学种植知识的普及和农民思想认识的提高,静宁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不断探索提高种植效益的好办法。通过几年的总结和实践,将一年两熟增加到一年三熟,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效益。

成片的玉米地

要增加一季作物,播种时间和品种选择就得科学合理。因此,第一季选择种植白色糯玉米,上一年的12月开始育苗,采用塑料营养杯,每个杯子里放两粒种子,集中放置在背风向阳处,下面埋电阻丝增温,盖上薄膜,经过约一个月的培育、炼苗,再移栽到地里。培育、炼苗期间,村民大量耕地、施底肥。到了次年4月初,地里的玉米苗就长到了几十公分高。

4月底,糯玉米还没成熟,村民又开始套种普通的黄玉米,待5月糯玉米收获后,黄玉米正好快速生长。7月底,黄玉米收获后,村民耕整土地。8月中旬又开始培育西兰花,9月底10月初移栽,两个月后收获,接着又种糯玉米,如此循环。

在静宁村,村干部带头试种,反复总结、实践,确认技术成熟后再传授给村民。在销售上,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工作人员到成都、重庆推销。如今,静宁村每年收获糯玉米近3000吨,西兰花4000多吨,却一直没愁过销路,都是客商上门收购。土地利用起来了,亩收入也达到了好几千元。

编辑:刘书香
记者:唐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