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付英:贫困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时间: 2019-03-27 08:44 内江晚报】【字号:

▲ 查看蘑菇生长情况

贫困村,在大多数人眼里都是条件差、不愿去的地方。而威远县新场镇胜利村村民曹付英,偏偏把创业基地选在贫困村——新场镇卡房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将劣势转为优势,带领村民脱贫致富。3月26日,笔者来到曹付英的创业基地,村民陈明光指着楠竹林、香蕉林、蘑菇大棚说:“这些都是曹老板的创业项目,年产值好几百万元,她还要把全村人都带动起来。”

到贫困村创业

曹付英是新场镇胜利村人,别看她30出头,却已在外打拼十几年。通过做十字绣、卖童装等生意,积攒了一些资金。2017年春天,朋友告诉她,新场镇卡房村第一书记龚晓波正在寻找有创业意向的人到村里进行扶贫开发,帮助村民增收致富,问曹付英能不能去实施项目。曹付英觉得自己的生意做得好好的,没必要冒风险。不过,去村里看看情况也行。

虽是同一个镇,但曹付英对卡房村并不了解,她来到村里一看,到处是冷清和沉闷景象,还有不起眼的楠竹,以及既没法消化也不准燃烧的秸秆和撂荒的土地。不过,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好,她决定试一试,在这里开创自己的事业。

关心她的亲朋好友都说:“你一个做生意的姑娘,什么基础和技术都没有,要到远离城镇二三十里的贫困村创业,是不是太冒险了?”曹付英很有底气地说:“现在科技发达,什么技术都能学,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勤学技术敢吃苦

决定创业后,她带着弟弟和家人住进了卡房村。她首先利用现成的楠竹种“竹酒”,因为早做了功课,她同弟弟直接到福建学习技术,顺便了解市场,找好销路。前年和去年分别实现产值40万元。

2018年春天,她又流转土地种植了100亩香蕉。同年3月,她利用村里闲置的学校种蘑菇,这项技术也是现学的。“学艺容易创业难。”曹付英说,种蘑菇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在于人人都能管理,复杂在于菌种的培育和原料的消毒灭菌,一旦不严就会功亏一篑。因此,最开始她并不敢自己培育菌种,都是买现成的菌包(袋)。她一共买了5000袋,分两次拉回基地,没想到两次都遭遇下雨,菌包(袋)受损,坏了近2000袋,损失上万元。

她只好硬着头皮自己培育菌种,正如预料的那样,稍不留意就会失败,第一锅菌(菇)料就因火候和温度没掌握好而报废,损失6000多元。既然有心理准备,她也不再纠结,总结经验教训重新再来。菌(菇)料上锅后,她和弟弟轮流守候在锅炉旁,搭个雨棚、安张椅子坐在那里,天气寒冷,只能多穿衣服或是裹床棉被,通宵达旦守着。两人不敢睡觉,因为温度没有掌控好,分分钟就会导致几千上万元的损失。曹付英说,第一次值班后,因为熬夜和紧张,比任何时候都疲倦,倒头一睡就是一天一夜,还差点病倒。到卡房村不到两年,她的体重也直线下降。

带领村民发展产业

辛苦归辛苦,总算成功了。春节前装的2万袋菌种,3月初就出菇了,每天有300斤左右的产量,盛产时,每天有上千斤。不过,她还是嫌少,因为在第一书记和村干部的引荐下,她先后6次到成都推销蘑菇,已与一家公司达成了日供1吨蘑菇的协议。另外,她还与本县一些加工企业签订了蘑菇供销合同。同时,她打算引进加工企业,到村里就地加工。

仅靠她自己和现有的场地,远远满足不了这么多的需求,她要成立合作社,带领全村人种蘑菇。曹付英很清楚,村民怕冒风险,所以,她自己培养菌种,出菇后再让村民领回去管理、采摘,她再以保底价收购。村民根据行情多赚或少赚,但始终不会亏本,风险都在她身上。

村民邱世国领了500袋菌种,目前已采摘200多斤蘑菇,收入600多元。下一步,他要自己建棚,领1万袋菌种。邱世国说:“我们包赚不赔,肯定愿意干,大家都很拥护曹老板。”

编辑:刘书香
记者:唐兆权